长武的风俗(8)节气习俗

家乡区县: 陕西省长武县

清明节,冬至后106天为清明。民俗在清明前后为祖宗扫墓。焚烧纸钱,整修坟丘茔园,培添新土。旧时祭坟较为隆重。居聚众多的同姓宗族,有祠堂、坟头会,用公共田产地租收入,由会首筹办三牲献礼,率同族男丁,“上坟”扫祭、烧纸,在坟茔挂“钱串子”,坟头压纸钱,表示后继有人。当天户族内各家长聚餐,并领回剩余的“份子”。农业合作化以后,祠堂神主被废,坟头平毁,又推行公墓制度。故有不同宗族集中祭祖活动。各户亦有分散烧纸扫墓的。70年代,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组织青少年学生为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花篮并植树,以示怀念和尊敬,结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80年代,城乡兴起恢复祖坟、树立碑碣的风气,清明祭祀的习俗又沿盛行。旧俗清明时节,院内或庄基周围可任意拆迁、伐树、动土修建,不受黄道吉期所禁。此类犯禁说法,青年人已不大理睬。修建庄基、砍伐树木除清明节外,随时都有施工,无须禁忌。
三月三。相传三月初三虫王寿诞,气温回升,百虫为害,乡村旧有祭虫习俗。设坛跳神,并将五色小旗插于田野,上写“去其螟媵,殛其蝥贼”、“百虫远避,毋害我稼”。解放后,推广农药,祭虫活动已绝迹。农村妇女用桃树枝条,削制棒槌等手工艺品,小巧玲珑。儿童佩带,用以避邪免疫。有“三月三,桃木棒槌顶上天”的民谣,此俗尚存。
谷雨。往时民间住屋陈旧简陋,虫蝎孳生。每年谷雨节农家有画符咒斩蝎子的习俗。用黄表画蝎子被利剑剌穿,上书“谷雨三月中,蝎子到门庭,手持七星剑,斩断蝎子精”,或“谷雨三月半,蝎子有千万,老君吹一口,永世不见面”。贴于居室土炕上方,意为驱除毒虫为害,以保安康。纯属迷信作法,已杜绝。
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亦称端阳,俗称“单五”。祖辈相传,民间甚为重视。黎明早起,洒扫除尘。采集艾蒿,悬插于门楣。孩子以露水润发,头上系艾叶,胸前系香包,俗称“荷包”、耍货。用雄黄抹鼻、耳孔,意为避瘟、驱虫。早餐吃夜晚做好的粽子、油糕、绿豆糕点和艾叶形状的花馍。午餐吃炒菜、摆宴席,喝雄黄药酒。民间亲邻以粽子、艾叶馍相互馈赠。已订婚者,男方须向女方赠送礼品,名日“追节”。妇女、孩子手足腕系五色线“花花绳”,穿花鞋、花裹肚。“正月十五耍面、五月单五耍线”、“五月端午看穿的”。姑娘、妇女早在节前数日,就飞针走线,各显其能。用绸缎和五彩丝线精心刺绣荷包,内装香草,惹人喜爱。男女老幼均佩带形状新颖奇异的荷包,兄弟姐妹和未婚对象互赠荷包,以寄情谊。或嬉戏揪夺,欣赏媲美。清末至今,端午习俗无大的变化。
“六月六,晒绿绸”。时值日照强,天气长,士农工商普遍翻箱倒柜,晾晒皮货、棉衣、书籍字画,以免虫蛀腐蚀。80年代,多晒毛料衣物,夹置樟脑丸存放。正常气候此日炎热极盛,有“猫狗都要热一天”之说。民间多赶制荞粉漏鱼、凉洑子、果叶茶等请凉饮食,以消酷暑。相传六月六多雷阵雨,“涨七十二道河”。
乞巧节。七月初七为“七巧日”,有看天河流云、喜鹊搭桥的传说。神话故事中的织女、牛郎七夕相会。姑娘、媳妇推俊秀灵巧者领头,采柔柳枝条扎成织女形象,披红挂绿,艳装素裹,置于场心,唤做“巧娘”。傍晚,供奉瓜果,点燃香烛。捧出早已渍水生成、五彩丝线缠束的麦芽、豌豆芽各人拿几根,沉入盆内清水,从不同角度视月影折射的形状,猜测为花草之类,以为得巧,验证自己巧拙、判断命运,姑娘乞求有个好婆家,找个如意郎君。乞巧寄托着人们祝愿婚姻家庭美满幸福的渴望。民间还有七月七出生的娃聪明伶俐的说法。
中秋节。八月十五敬月亮,自古盛行。城乡人家,置备佳肴盛餐,并以月饼馈赠亲友。已订婚的男子向媳子追节纳礼,约定相会。是夜皓月当空,家家户户用月饼、瓜果供献,名为“敬月”。俗语:八月十五看掇的。家人团圆围坐,边吃边喝,欢度良宵,谓之“赏月”。解放后,取月满人团圆、月圆花好之意,机关举行中秋茶话会、联谊会,各界人士共话沧桑巨变,盼望祖国统一,遥与亲友“千里共婵娟”。故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重阳节。九月初九叫“重九”、“重阳”。“九九重阳、涉足登高。”机关单位和农户都有吃枣糕馍,喝黄酒的习俗,以庆祝生产丰收。九月九也是采菊酿造新酒的季节。学校组织青少年野外游览,采集花草标本和树种,照相、写生。天高气爽,米谷金黄,展望秋色,畅舒胸怀。
“十月一,送棉衣”。民间有上坟烧纸,祭祀祖先的习俗。亦称鬼节。人们用纸折成衣服形状,夹裹棉絮,去坟茔或十字路口焚烧“棉衣”和冥票,意为寒冬即将来临,送棉衣供祖先御寒取暖,送钱供祖先使用,寄托对亡故亲人的哀思怀念。烧纸时,就地划一圆圈,意为孝敬自己亲人的,以防别人“抢占”。十月一这天,庄基周围可任意动土修建或拆除、伐树。
腊八节。腊月初八,古称“腊日”。早餐皆吃腊八粥,南北二塬用料略有不同。北塬以粘米、黄豆熬粥,又以大肉、萝卜、菠菜、芫荽、豆腐等烹调五香汤;南塬在粘米粥内杂以斜形面片、大麦仁和蔬菜等,凑够8样。腊八粥色美味香,营养也较丰富。农家都在腊八前夜做好准备,是日凌晨烧锅煮粘米,赶鸡啼做成粥,边烧边搅,越粘越好。太阳冒花时先用做好的腊八粥祭祀天地神灵,告慰祖先,祈求来年丰衣足食。然后互送亲族邻舍,寓意共甘苦同享乐。还用腊八粥泼撒,象征性地用粥喂牲畜、鸡犬,抹树木花草之类。意为牲畜肥壮,牛羊满圈,树木根深叶茂,果实丰硕。民谣“鸡儿鸡儿吃腊八(铲锅残粥),明天给娃下疙瘩(鸡蛋)”。然后,全家聚餐,以饱口福。腊八粥不必一顿吃完,要连续吃数日,取细水长流、永不缺粮之意。过了腊八,年节气氛渐浓。“腊鼓鸣,春草生”。村社青壮年早晚敲锣打鼓,名日“吵年”。含有残冬将尽,新春即至,盼望过年吉祥平安之意。
扫舍。腊月二十日,俗称“扫舍”或“除尘日”。城乡居民都有彻底大扫卫生的优良传统。扫窑洞、房舍,去尘秽,净庭户,拆洗棉衣被褥,剃头洗脚。旧时还用黄土漫墙,白纸糊窗。80年代,多用涂料粉刷墙壁,擦拭门窗玻璃,理发洗澡,“去旧布新”,驱疫防病,干干净净迎春节。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民俗称为“小年”。旧时普遍有祭灶习俗,传说灶神专管人间善恶,是“一家之主”。长武民间敬奉“灶爷灶奶”,多是凤翔一带木版彩印,有全身和半身两种,配有五谷六畜并全年节气。各户沿用版式固定,改变视为“倒灶”。灶爷忌讳说“买”,只能说“请”。请好灶爷要别在头顶或帽沿,不能装入口袋。二十三日,富户杀猪宰羊,贫困户至少也得杀只鸡。傍晚,将灶神像衬黄表贴于锅旁墙壁。灶神堂前贴对联的内容有:“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时供献糖果祭品。凡有杀牲者,全猪全羊全鸡供于案头,并将毛、血沾于画像侧旁。焚香表、跪拜磕头,送东厨司命升天,并用糖团粘住灶神的嘴,使他回到天宫少说坏话。祭灶完毕,邀集亲邻聚餐,名日“破盘”。解放后,祭灶活动逐渐废除。县城和集镇腊月二十四日为“肉集”。市场摩肩接踵,人们竞相奔忙,购置年货,准备食品,添置新衣,布置住屋。蒸馍、压血条、做豆腐,呈现喜迎年节的浓烈气氛。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称除夕,民间极为重视。有“正月记头,腊月记尾”之说。年满月尽,辞旧迎新。民间各种活动都与传统的腊祭有关。新婚妻的娘家、未婚妻的婆家都要送衣物等礼品“追年节”。一些常年在外的人忙着赶回家团圆过年。旧时年三十日,官府催粮,富豪逼债,穷人无米下锅,逃荒躲帐。熬到腊月三十晚贴对联门神、钱马后,方可隔死(免除)皇粮,讨帐的也不能进门。穷苦人家少吃无穿,过年过难,三十晚“坐不当当”(可怜)。解放后,过年习俗发生明显变化。除夕当天,再次彻底清扫,糊窗格,贴窗花。准备香烛、鞭炮,贴对联(俗称对子)、门神(秦琼、敬德)、钱马和年画在院内贴“春回大地”,大门外贴“出门见喜”,炕壁贴“百病不生”,室内贴“人寿年丰”、“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上午,煮肉、炒菜、擀面,忙于办好大年初一的吃食。午后,家长带子孙、上坟祭奠祖先。凡亡故未满三年者都要请灵封牌位,供于堂屋。入夜,门前挂红灯、煨火。全家老小喜气洋洋聚集饮宴“吃年饭”。长辈给晚辈散“岁数钱”,晚辈向老人磕头祝福。合家欢声笑语,共话桑麻,伴“长命灯”通宵“坐夜”,俗称“守岁”。解放以来,筹办年事动手较早,攀比风气盛行,吃喝穿戴时兴讲究。各户大多不再张贴门神、钱马,而以工农联盟、军民团结等门画取代,传统对联内容也不断更新。年三十晚全家团圆围坐,有吃有喝,有说有笑,兴致勃勃地收看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午夜钟声敲响,鞭炮轰鸣,喜庆同乐,尽情狂欢,满怀信心迎接新的一年。
长武地区民间崇尚岁时节令,一般与农事、历史人物、风物和神话传说有关,也与祭祀祖先、宗教信仰有联系。随着社会发展,民俗不断革新,取劣存优,移风易俗。各个传统节日有利于活跃并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使终年忙碌,的劳动人民,得以休息娱乐,焕发旺盛精力,开创新的业绩。

简繁(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