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县志记,南北朝(萧梁)时,城南30里画阁寺为志公和尚说法处。隋代仁寿年间,城乡风行建造佛寺佛堂。吃斋念佛的人日见增多,佛教得以迅猛传播,香烟极盛。唐代,于浅水塬“交兵之处”,诏建寺刹,推崇释道,使宗教活动不断向民间蔓延扩展,成为人们驱鬼避邪、招财致富、消灾免难、户丁兴旺,而寄托控制命运的依赖点。世俗迷信鬼魂,敬奉神灵。唐以后,除昭仁寺和画阁寺外,乡村陆续修建佛堂、寺院。旧志记,境内高爽清静处,皆立寺刹。规模较大的有强村寺、潘家寺、马成寺、公佛寺、进天寺、云霄寺、云德寺、永福寺、清凉寺、回朝寺、红鹊寺、凉范寺、福庆寺等。佛教徒分为两类:少数人出家,常住寺庙供奉神佛,男称和尚,女称尼姑,统称僧人。多数人在家供奉神佛,初一、十五逢会期聚集佛事活动。一般未受戒,男女均称居士。信奉佛教者,恪守“五戒斋”: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食酒肉和葱韭薤蒜,终身素食。佛门弟子以慈悲为怀,宣扬因果报应,地狱善恶轮回,向往西天极乐世界,寄希望于来生再世。入庙僧徒均属自愿,大都出身贫寒,也有官场失意,身世痛苦难以解脱者,或不法之徒,作恶多端,自觉忏悔而放下屠刀者。僧人剃发受戒,终身不婚不嫁。早晚烧香叩拜,按时辰诵经念佛。寺庙都有田产,靠自营或地租维持聚期法会。不足部分靠化缘、布施、善男信女供献或地方官绅捐助。僧众清苦、孤独,日诵黄卷,夜伴青灯。虽念经文,不解其意,陷入苦思冥想虚无嫖缈的境地。
民国十七年(1928年),长武县有职业佛教徒137人,其中男92人,女45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县城设佛教支会。邠县大佛寺僧人释妙傅来昭仁寺任会长,赵邦昌任常务理事。全县男女佛教徒登记200人,住寺僧侣37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全县出家修行寺庙户口37人,其中男25人,女12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地方绅士鱼接天在家设佛堂,并参与主办城乡佛事活动。
长武县城佛教聚会期为二月初九、二月二十九,三月二十八、四月初八、六月十九、七月初九、九月十八、十一月十七、腊月初八。以四月八日佛祖诞辰和腊月八日佛祖得道节至为隆重。佛事活动有日课,诵经,礼忏,传播教义,恢宏佛法。乡间民人遇有丧葬,延聘高僧设坛祭奠,超度亡魂。抗日战争胜利后,县佛教会曾为阵亡将士设坛,举行祭礼牒度。
解放初,佛教活动处于自流状态。1952年8月,开展宗教改革,全县有佛教徒80人。住寺僧人死亡、离去、还俗外,仅留5人。1953年,昭仁、画阁、云德3寺和泰鸣、泰元、义泰3堂,有和尚3人,居士53人。昭仁寺主持释续常,画阁寺主持释真哲。1955年,全县有和尚2人,居士51人(男46人、女5人)。1960年,昭仁寺常住僧人释续常、释金泉,经营土地5亩,由生产队代耕,后收归入社,僧徒生活靠集体分配。全县民间信佛者仅留老年72人,教徒减少,寺院渐次冷落荒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佛教活动受到冲击,寺院被砸毁而后关闭。昭仁寺僧人释续常双目失明,由东街队按“五保户”供养。画阁寺被拆除殆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正确区分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活动,保护正当的宗教事业,佛教有所恢复。1989年全县有男女居士50人。每逢初一、十五和会期,自发聚集烧香、参佛、诵经还愿。但无会址,亦无组织。居士鱼大年、黎恩善(释光义)、任志高等,倡导恢复长武佛教支会,正在筹划中。
昭仁寺
唐贞观三年(629年)闰十一月,太宗颁诏修建。昭仁寺主体建筑大雄殿,工艺精巧,结构严谨,古朴庄重,雄伟壮观。殿内无柱,宽敞方正,俗称“一担挑八角”。贞观四年(630年),树立昭仁寺碑石,螭首龟座,庄严肃穆。正殿塑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两旁侍立阿兰、迦叶率神。五代改建,元代修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重修。
昭仁寺闻名遐迩,历代佛事兴盛。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域取经回到长安,赴洛阳受太宗召见。“爱召学人”,选贤译经。豳州昭仁寺沙门慧立高僧,应召赴长安弘禅寺,参与编译佛经,成为有名的缀文大德九僧之一。宋至明代,住寺僧人最多时有200人。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修葺大雄殿。清同治年间,遭兵燹毁坏,寺院荒芜。后经修复,殿堂、佛像得以保存。民国十九年(1930年),僧人释妙傅受山西五台山法旨,自邠县大佛寺来昭仁寺住持,佛事活动兴盛。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寺院又经维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陕西省佛教分会释力典方丈受命住持昭仁寺,邀集十方游僧,倡盛佛法。每逢会期,僧侣云集,经幡摇曳,钟鼓齐鸣,诵经参佛,人流如潮。围观者如堵,街巷为之一空。农村遍设佛堂,男女居士800多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以后,货币贬值,商号倒闭,地瘠民困,募化艰难,住寺僧人云游远去,佛事活动渐衰。解放初,昭仁寺有住寺僧侣3人,居士72人。1955年起,昭仁寺被乡政府、农技站等单位挤占,1962年,收归文化馆管理。1982年,分设文物管理所于昭仁寺。1984年改为博物馆。大雄殿和唐碑保管完好,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整修,焕然一新,文物荟萃,环境幽雅。
画阁寺
唐代在南河川寺山台地原有长寿院的旧址,修建画阁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建。乾隆十二年(1747年)续修。并建钟鼓楼,树碑纪事。集附近各寺庙佛、神塑像供于寺内。依山傍水,气势宏伟,殿堂罗列,古柏参天。民国六年(1917年)又续修,新建戏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释真哲和尚,法号古明,由平凉崆峒山至灵台西宁寺,继而为画阁寺住持。民国三十年(1941年),释常慧和尚住持设佛教协会。每年七月十五日为盂兰会,腊月初八为诵经会。还有三月二十、七月十二两次俗会,赴会居士200人,善男信女来自邻近陕甘两省7县的40个村庄。解放后,寺庙坍塌毁废,仅剩佛殿,戏楼,后改设小学。间有僧人往来留宿,佛事渐少。“文化大革命”后,僧人离去,庙堂拆除,仅留残碑断碣,游人凭吊处,千古遗迹,满目荒凉。
一太佛堂
柳泉村居士赵彦昌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创办一太佛堂。民国十九年、二十五年重修扩建土窑4孔,房厦9间。增加土地50亩,牲畜3头。住堂居士10人。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会期,聚集香客常在200人以上。解放后,1951年在土改中解散,土地、牲畜被没收分配。住堂居士冯修性,以分得的荒山大量栽植柏树。农业合作化以后,全家迁住林场,坚持连年植树,精心管护,使山坡沟岔成片绿化。
天一佛堂
冯家村于民国九年(1920年),筹办天一佛堂。靠募化买地23亩,牲畜2头,修建土窑3孔。常住居士6人,敬神之余,耕种农田,生活基本自足。每月初一、十五和逢会聚集敬神有30—50人。1955年,合作化时加入农业社,佛堂自行解体。
太元佛堂
民国十二年(1923年),居士段云峰、刘同善筹建太元堂于浅水村。有引恩2人,发展信徒50人,每逢初一、十五和会期,聚集敬神超过百人。有耕地36亩,士窑3孔。1951年土改时,没收堂内土地分给农民。常住居士3人就地落户,参加农业社集体劳动。 天久佛堂 崔家堡居士尚福善、宋德禄、崔清海,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筹办天久佛堂。有土窑3孔,耕地23亩。每逢初一、十五与各神佛诞辰之期,聚集敬神的有80多人。每逢四乡庙会,居士崔清海身着蓝衫,持竹杖、摇铜铃,站立高凳、土台之上,宣讲经书,劝人敬神信佛,积德行善。佛堂居士为人治病,救灾救难。修桥补路,热心公益。善男信女都以慈悲为怀,人心向善。解放后,1951年,土改时堂产被没收分配,常住居士3人各自回家,佛堂解体。
此外,还有设于东关的太林佛堂、司家河的天元佛堂,以及戴家岭、南、三台等处佛堂。1949年解放时,全县有佛堂21处,引恩15人,证恩5人,天恩28人,教徒居士570人。
佛教传入长武的还有普及慈善社、菩萨会、三九会等。民国时期,均经县政府备案。设有会址,定期聚集敬神。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后,大道门、普渡门遍及城乡,信徒多转向就近佛堂敬神,各会、社支派自行涣散,并无清规限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