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众婚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为男婚女嫁,结亲讲究门当户对,朗才女貌。婚嫁年龄一般为男18~20岁,女16~18岁。旧俗礼仪有: 问名。先由男方父母托媒人找对象,再安排双方父母当面看相。如双方父母同意,女家便将女儿的“年庚八字”交给男家,请算命先生占卜合肖,八字相合者则由双方父母认可。
纳吉(提亲)。男家托媒人到女家提亲,称“行聘”、“提亲”,女方称“受聘”、“定亲”。
纳采(订婚)。由男家备礼书、主婚人名贴以及槟榔、饼果、煎堆等物品送女家。女家将这些礼品分送乡邻及亲友,并告以喜事,同时亦报以礼书、主婚人名贴及针线、佩带、礼面等回谢男家。
请期。确定婚期前15天,男家遣使媒人送礼金到女家,并报婚期。又称“报期”、“报日” 、“送日子”,女方称“受期”。女家对婚期满意,则备礼回帖。
纳征(过礼)。婚期前1日,婿家备金猪(烧猪)1头及鸡、鹅、酒礼送至女家,名曰“担猪头”,女家亦于是日送妆奁于婿家,称为“送嫁妆”。婚前两三天,亲戚朋友也会送来贺仪,常有礼金、鸡或鹅、酒两支、喜帐(毛毡、珠被、布料等)、镜屏、用具(暖壶、茶具、梳妆用品)等物。主家收到亲友贺仪,要给回喜糖、槟榔及红包表示谢意。
迎亲。婚日,择吉时男家醮男,女家醮女,俗称“上头”。如小弟或小妹先于大哥、大姐结婚,要给大哥、大姐送一条“裤子”置于门头之上,表示跨前结婚之歉意。及期,男家备彩舆(花轿)鼓乐迎新妇,女兄向轿顶撒米,名为“祭金鸡”,随即鼓乐、鞭炮齐鸣,将新娘送走。花轿迎至男家由新郎踢轿门,引新娘入新房,随即鸣炮鼓乐。“拜堂”后由家长率新郎新娘具酒礼到祖祠或祖先供奉外行拜祖礼,然后拜见翁姑及长辈,奉献香茶,翁姑及长辈要给新生郎、新娘以红包,其后接受姑叔等卑辈的拜茶,并给以赏钱。新郎要给新娘弟弟送舅仔鞋,给新娘的群伴(伴娘)送姐妹、群伴巾、扇。礼毕,即行大摆筵席,宴请亲友。宴席间,新郎、新娘由姨娘及家长陪至每席向亲友献茶、糖、烟作拜见礼。本县民间有“玩新娘”的习惯,献茶时,有出“四句”要新娘跟着背诵的,找借口非要新娘背诵二、三遍才饮新娘茶,有出“节目”为难新娘的,饮完新娘茶后要给以赏钱。宴罢回新房行合卺礼,俗称“食暖房饭”,取其幸福美满之意。结婚仪式办完后,对协助办喜事的人要送回喜糖、瓜子、喜烟及红包表示感谢。
三朝回门。既婚三日,新妇回门,婿备金猪、鸡、鹅、酒礼随新娘往妇家行谒祖礼,并拜见岳父母及女方之亲属。岳父母除宴款新婿外,还要送“回门茶”(茶果、意面、糕饼等物)。
客籍人婚俗:大体与当地习俗相同。迎亲时有不同者,是新娘登上花轿后,男家的迎亲人要手持一青竹开道,花轿至男家门,由一道士向之作法,口喷符水,意为之驱邪,然后进宅。迎亲只有八音鼓乐,不打铜锣。宴请客人先敬茶而后端菜,食完饭即走,无“玩新娘”的习惯。
水上人家婚俗:水上船户,有男未聘者,置盆草于船梢;有女未受聘者,置盆花于船梢,以示识别。婚前1天,男家送礼到女家,女家回送妆奁到男家,当晚双方各自举行“上头”仪式,新郎头上插花挂红,在点燃的红烛前守候到天亮;女方设贺桌“坐夜”,由婶娘和姐妹群伴围桌盘坐,新娘彻夜哭唱嫁歌。迎亲之日,男家两船串成一排,一船为迎亲,另一船为八音乐船。船头挂灯笼一对,写上双方姓氏,船上旗灯结彩,红烛高照,俗称“水照”,迎亲船驶至女方嫁船停泊处迎娶,新娘过船用红伞遮头、纸扇掩面,并撒米落水,谓之“祭金鸡”。由女兄解缆开船,回到男方船泊处,参拜天地、互相交拜,并拜见翁姑,然后送入用帷幕遮隔的洞房。这时亲友邻船围成方阵,在各船舱摆设酒宴庆贺。
1950年实施“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的婚姻制度,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凡符合法定婚龄,双方自愿在当地政府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的,受国家法律保护。旧的婚嫁习俗逐渐废除,提倡文明结婚,婚事新办,如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集体礼以及男到女家落户的新风尚逐渐增多。
网络营销能力秀网址: http://www.wm23.cn/zhangyanjuan
梧桐子网址: http://www.wutongzi.com/uc/95628399.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