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惠城区(三)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城区

宗教信仰

至2002年,惠城区辖区内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宗教,开放的宗教场所8处。其中,佛教3处,道教1处,天主教1处,基督教3处,有各教神职人员36人,信徒约7500人。[13]

风俗民情

舞麒麟

惠城区舞麒麟有悠久的历史,清乾隆《归善县志》记载:“……其迎亲,为麒麟狮子兽头,童之载之,击鼓跳跃极为喧闹……”。惠州人说的“打狮”,其实主要是指舞麒麟,民间文艺以其“舞”定类,故称之“麒麟舞”,惠州麒麟是广东传统麒麟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麒麟舞主要由“沙仙戏麒麟”、“沙仙驯麒麟”和“麒麟送吉祥”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特点是“出洞”、“绕头”、“耍尾”、“寻青”等系列变化动作,是模仿动物采青、闻青、试青、食青等训麒麟方式,结合声乐鼓点、美术、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的麒麟舞套路。

舞狮

惠城区民间有舞狮的习俗,民间流行的主要有“醒狮”,惠城区人称“大头狗狮”、“麒麟狮”、“扁鼻狮”和“斗牛狮”等4种。一般在节庆、喜事、大型庆典和店铺开张等场合请来舞狮,以求“驱邪保安”。其中,春节期间舞狮最多,从春节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狮班穿街过巷,具有岭南的地方特色。多为一街一狮一武班,舞狮后是锣鼓镲钹,持刀、棍、矛等冷兵器的武术队表演。

舞龙

称“耍龙灯”,是惠城区的民间传统风情,每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穿街过巷,多是一街一龙,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众多,浩浩荡荡,满城轰动。龙班过之处,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所谓“钻龙骨”,表达人们望子成龙的愿望。

元宵灯节

元宵灯节是惠城区民间的一个盛大节日,据载,唐代已盛行,明、清至民国更盛。元宵节期间通城灯饰,人们倾城出动,观灯射谜,玩龙耍狮,狂欢达旦。1988—2002年,惠城区每年元宵节在下埔滨江公园、惠州西湖等地方举办大型灯展,花灯种类繁多,主要有七色彩灯、宫灯、走马灯、纱灯、花灯等。

端午节赛龙舟

惠城区人习惯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称“扒龙船”。光绪《惠州府志》记载:“端午……归善自初一至初六为龙舟于西湖竞渡,费用甚巨”。惠州民间流行一首民谣:“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1988—2002年,惠城区每年都在惠州西湖举行龙舟赛。1997年,参加龙舟赛队伍有22支龙舟队600多人,参赛队伍除惠城区各单位各派出队伍外,还有惠东等地龙舟队参赛,观者如堵,盛况空前。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惠城区民间有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放风筝的习俗,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会带来好运,连续3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人们登山,以高榜山、飞鹅岭、丰山和汤泉边的象头山等处人流量较大。放风筝,是惠州人过重阳节另一习俗。因为重阳节比清明节天气好,风力适中,无雨,秋高气爽,很适应于放风筝。宋代后,风筝制作形状有鹊、鸢、鹞,还有虫、鱼等。明清后,风筝制作成为一种精湛的手工艺术。

容日伟(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