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转妹家”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对于年初二客家妇女携夫带子回娘家的习俗,不同客家地区的客家人称谓有所区别,但不外乎“转妹家”与“转外家”两大类别。客家人对女儿的爱称是“妹子”、“妹仔”等,所以客家女子均可称作“客家妹”;所谓“妹家”就是“妹子的娘家”。客家人也多从夫家的角度,称母系的娘家作“外家”。赣南、闽西、四川客家多称作“转外家”,而粤东、台湾、广西客家则多称作“转妹家”。称“转妹家”的客家地区也同时称“转外家”。
每到年初二,凡是客家聚居区,大路、小路上都是人来人往,客家女婿担礼担、客家妹子背孩儿,风风火火往娘家赶,好一幅熙熙攘攘转妹家民俗画卷。
已婚客家女子年初二“转妹家”的习俗,起源于汉族先民的新婚“归宁”传统,是客家拜新年习俗的延伸。客家女子的感恩思想尤其彰显,对父母多年的养育总是念念不忘,铭心刻骨。客家女子“行孝”不挂在嘴上,而是用非常温情的方式来表达。年初一在夫家对夫家长辈拜新年时,客家妹子的心就开始牵挂父母,渴盼着回娘家给自己父母拜年。

而兴宁客家转妹家的“等路”(见面礼),则显得既传统又富有现代气息:一双又肥又大的鸡腿、两只用红花染得火红的圆圆甜粄(年糕)、两瓶亲手酿制的娘酒,再就是一大叠红包。送鸡腿表示孝敬,送甜粄寓意甜甜蜜蜜,红包要给娘家老小每人一个,寄托满堂红的兆头,四样礼物加起来就是“酒香肉香、禾谷满仓”的象征。
回到妹家后,女儿女婿便忙于拜长辈,串叔伯、兄弟亲戚,东家吃,西家喝。男人们是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女人们则交头接耳,倾诉衷肠;孩子们攀比谁的红包多、谁的衣服漂亮,一个个喜气洋洋。而客家老妈妈紧跟在女儿身边走东家串西家,脸上更是一直挂着开心的笑容。

小刁(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