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第一中学是一所全日制的广东省重点中学。它的前身是英国基督教中华循道会1913年创办的华英中学。1952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华英中学,并使之与佛山中学(佛山中学又
校园一景
校园一景(15张)
是由南海县立第一中学和莲华中学合并而成)合并,沿用“佛山中学”校名,校址设在华英中学原址——佛山市文沙路。1955年8月正式定名为“佛山市第一中学”。
寻根索源佛山一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它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他们为社会文明进步、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使佛山一中享誉国内外,为此一中人深感自豪,并正以昂扬的精神,切实的行动续写更绚丽的校史。现把合并前的华英中学和合并后的佛山一中(包括易名前的佛山中学)作一简单介绍。
昔日华英中学
佛山华英中学是基督教中华循道会于1913年创办。当时只收男生,称为华英男校,校舍仅限于现在校园之西区。1920年以后始逐渐向东扩展。1913年至1925年历任校长都由教会派出的英国人担任,有:詹礼德、黎伯廉、张辅德。1925年中国先后爆发了反帝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工人罢工运动”,同年六月,发生了英法帝国主义残杀我国工人的广州”沙基惨案”。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当时的中国政府实行“立案”制度,这期间华英停办了三年。
学校图片
学校图片
1928年秋,局势缓和,学校校董会复办华英,由华英校友、后毕业于岭南大学的李连枝出任第一个中国人的校长,并于1931年获准立案。同年又开始办高中,并于1935年获准立案成为完全中学。以后历任华英中学校长,都是中国人。1928年到1949年的校长是李连枝、肖维元、杨景循、李圣华、谢志理、司徒汉贤。
1914年,佛山循道会的英国人医生晏惠霖的妻子怡和莲自愿捐款创办女子学校,始创时就以“怡和莲”为女校命名,初时只有幼稚园(有三名儿童)、小学(只有五名学生),以后才逐年扩大招生。1920年华英男校校长黎伯廉回英国度假时,筹款扩建男校校舍和筹备开办华英女中。1922年广州教会学校淑正女中因种种原因办不下去,英国人便将它搬迁来佛山,于1924年和怡和莲女校合并,改称为华英女子中学。当时的教学楼和图书馆,地址即现在的图书馆;当时的教师宿舍就在现在的办公楼。男女分校期间,两校校园仅相隔一道不满七尺的围墙,两校学生互不往来,只有每周一次的”主日崇拜“集会才有见面机会。
1938年秋,日寇南侵,华英男、女校均迁往香港东涌湾等地,虽飘泊流离,师生仍坚持上课。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港九相继沦陷,女校被迫停办,男校搬到曲江,以英光小学作校址,1942年在战乱中复课,因校舍关系,此时男女合校上课,并在曲江一带同时招收男女生。这时的华英男校和华英女校便实际上合并为“华英中学”了。在学校辗转迁徙、师生生活极艰苦之际,不少华英学生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给民众办义校,给村民治疗疫症,表现出较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令时人敬佩。抗战胜利,华英迁回佛山原校址,1946年11月正式复课,男、女校校舍合二为一使用。当时学生增至五百多人,教职工亦有五十人,第二学期复办附属小学,此时学校得到较大的发展。
华英中学是教会学校,一方面执行外国教会的意旨办学,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水平较高,教学设备较完善,学校管教严格,以提倡科学、为社会育材为理想,所以华英学子中出现过不少超卓的人才,如,著名妇产科专家陈自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热带病学专家伍学宗、我国著名人类民族民俗考古和博物学家杨成志、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作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司徒汉、中回著名雕塑艺术家司徒杰、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著名科学家彭加木、著名心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罗征祥、泌尿科博士生导师省特级劳动模范梅晔、孙锦云将军等都是华英中学的校友。
1949年,新中国诞生,不少华英儿女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军、参干,投身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队伍。1952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华英中学,后华英中学与佛山中学合并,从此华英中学进入了另一发展时期。
合并前、后的佛山中学
南海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创办于1930年9月,校址在佛山祖庙大街,祖庙之左邻。该校是南海县一间比较著名的学校。学风严谨,参与新文化运动。卢沟桥事变后,同学们在学生会率领下走上街头,演出救亡话剧,慷慨激昂宣传团结抗日。学校培养和造就了许多爱国志士,叶选平等同学就是在这间学校就读,然后投身放革命行列的。1949年南海一中易名为佛山中学。校址仍在祖庙大街。解放后的佛山中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何克勤、杨坚等同学积极响应祖国的召唤参军、参干、参党、参团。该校为新中国及时输送了一批建设人材。
1950年下半年,佛山莲华中学并入佛山中学。1952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华英中学,使之与佛山中学合并,佛山中学校址设在华英中学原址。
佛山市第一中学
佛山一中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五、六十年代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1954年被定为省、地、市三级的重点中学。当时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发展,人民政府就投资兴建了二十一
学校风景
学校风景
间教室,接着又投资兴建了礼堂、游泳池。学校大力贯彻执行中央制定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开展新制教学试验,老师精心备课,循循善诱;学生刻苦钻研,奋发学习。学校成立了歌舞、话剧、音乐、文学、航模、物理、化学、生物等课外活动小组。在假日,团支部和班委会常组织同学到郊外旅行、爬山、游泳,生活丰富多彩。1960年一中高考成绩排列全省第三名,其中外语科高考成绩排列全省第一名,曾派代表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此后,一中的高考成绩均一直处于全省的先进行列。
在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由于“左”的错误路线干扰,佛山一中和其他学校一样遭到一场严重的灾难,其中无中生有的所谓“华英案”,不少教师受到牵连,横遭迫害。那时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走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复兴教育事业的道路。1978年,佛山一中恢复为省、地、市三级的重点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对一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全校师生在改革开放大好环境下持续拼搏奋斗,使今天的佛山一中如日方升,令人鼓舞。
现今
今日的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该校占地面积共12.44万平方米,生均占地39.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26万平方米。校内绿树成阴,古建筑与现代建筑错落有致,整个校园典雅清新,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学校教学条件完善,建有综合楼、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游泳池、400米标准运动场,图书馆大楼藏书约12万册。学校建有现代化千兆以太校园网,每名教师配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多机一幕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进入所有教室,建有通用的多媒体电教室8个,还有电子阅览室、电脑室、语言实验室,构成了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三幢学生宿舍全部为公寓式。室内宽敞明亮、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空调、衣柜、双洗手间、太阳能加液化气辅助的热水淋浴系统一应俱全。智能化的家校通电子服务系统、严密的保安系统、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队伍,打造出安全、温馨、整洁、有序的“住宿生之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