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家家户户都会架起铁锅,将茶叶、生姜、油放进锅里,捶打出一碗碗蛋黄色的浓汤,配上点心成为简单的一餐,配上各式菜肴成为待客盛宴,这就是广西有名的小吃—恭城油茶。今年9月,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幸运地拿到了“中国长寿之乡”的牌匾,曾经以“打油茶”而被大家熟知的恭城,现在又增加了“长寿”的新头衔。那么,“打油茶”之乡到底有什么长寿秘诀呢?请大家跟着本报记者一起到恭城去探秘。
长寿汤
油茶为饭 月柿当果
走进恭城,记者发现,当地人早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那一碗油茶。恭城人喝油茶源于瑶族,有近千年历史。古代瑶族人大都在山地上种植红薯、芋头、玉米,这些主食既难吞咽、又难消化,聪明的瑶族人发明了油茶,喝后可以提神,故油茶又被誉为“长寿汤”、“爽神汤”。1980年,油茶在恭城城乡全面普及,油茶摊点、油茶糕点渐次上市,油茶餐馆逐渐增多。2010年,恭城油茶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恭城人还发明了油茶鱼火锅、油茶三鲜火锅、油茶鸡火锅等。
恭城人认为,油茶具有消咽化食、健脾暖胃、祛风去湿、预防感冒等食疗和保健作用,很多百岁老人都有喝油茶的习惯,油茶待客还是恭城人的传统礼俗。在恭城莲花镇,记者见到了102岁的老人李玉珍,她清晰的思维和有力的步伐让记者都感到惊讶,和老人交流起来没有一点困难。原来,老人年轻时和丈夫在镇上开了一间照相馆。“我每天必做两件事,做健身操和喝油茶。”李玉珍说,她最爱的就是早餐喝的那碗油茶,以前都是自己做,现在年纪大了,就让小辈来做。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油茶的制作非常讲究。首先要选本地谷雨前后采摘的茶叶,不粗不细味道纯正;茶具要用一种生铁铸成、形如瓢状、带咀的锅;还要一把形如“7”字的木槌,再加一只用竹或藤编织的茶叶隔。在打油茶之前,要先用开水或热水将茶叶泡软、洗净,然后将茶叶、生姜、花生等放入茶锅内,置入炉火之上,用茶槌锤打;锅热放食用油,继续捶打至茶浆沾锅,再放入适量开水和盐,用茶叶隔过滤去渣,一碗浓郁喷香的油茶即成。吃的时候,要搭配葱花、芫荽等香料,米花、花生、麻蛋果等配料;红薯、玉米等传统产品,以及各式糕点、面条、米粉等。
不仅恭城的油茶享誉广西,恭城的水果也是名声在外。记者到达恭城,正值月柿丰收季节。而莲花镇,由于盛产柿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采集、加工柿子。恭城水果种类繁多,以月柿饼、沙田柚、柑橘为主。柿饼有止咳、降血压、止腹泻、减肥之功效,被中华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柚子具有养颜、润肺、利便、降低胆固醇之功效,享誉“天然水果罐头”的称号,并荣获“全国柚类商品评比金杯奖”;柑橘富含蛋白质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微量元素,经常食用可降低胆固醇,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当地人常年喝油茶,食用月柿、沙田柚、柑橘等水果,也许就是长寿原因之一。
长寿风
“招郎入赘” 敬老孝老
恭城瑶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以歌传情,以歌会友。记者了解到,恭城本地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经常举办盘王节、花炮节、婆王节、河灯节等民族节庆活动。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造就了恭城民众热情好客、性格开朗、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的长寿品格。
不仅是歌舞,敬老爱老也是恭城的良好风俗。恭城老人大多与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四代同堂乃至五世同堂不稀奇,老人们受到儿孙们的悉心关怀照顾,一家人在一起喝油茶、聊聊天,其乐无穷。敬老爱老还表现在其独特的婚姻形式—“招郎入赘”上,体现了男女平等、敬老孝老的文明风尚,但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县里还每年举行“五好文明家庭” 评比,目前共表彰了1029户,有2户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孝敬父母、尊重老者在恭城蔚然成风。
长寿屋
特色生态家园随处可见
近年来,恭城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推进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大力实施县城风貌改造工程,建设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城乡人居环境,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县城,记者看到很多房子都是统一规划,井井有条,如红岩、黄岭、横山、邓扒、社山、黄竹岗等20多个新农村,以及散布在恭城瑶乡各具特色的富裕生态家园,每天都吸引着中外宾客前来参观田园风景、品恭城油茶、听瑶乡山歌。由于水果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民家庭收入大幅提高,记者观察到,这里的农村家庭,家家有电视、摩托车等现代电器和交通工具,相当部分家庭还拥有了小汽车。
恭城史称茶城,地处湘、粤、桂三省要冲,置县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全县辖6乡3镇,境内主要居住有瑶、汉、壮等12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03%。2013年底,恭城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5.6万人,占总人口的18.72%;90岁以上老人1205人,占总人口的4.03‰;百岁及以上老人有33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0万分之11.0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