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周渭祠

家乡区县: 武鸣县

<p>周渭祠即周王庙或嘉应庙,是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祀庙。位于恭城县城东,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周渭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由戏台(毁于三十年)、门楼、大殿、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人物简介:据《宋史》记载,周渭是恭城县路口(炉口村)人,生城残唐五,卒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赐同进士出身,宦至侍御史。恭城旧县志载,他曾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奏请朝廷税赋,竭力开发民智,兴办乡学。因他一生廉洁奉公,颇有政绩,死后被朝廷敕封为“忠祜惠烈王”,家乡百姓感恩德,捐款为他建庙、蜡塑像,有诗联赞曰:百代相传周御史;千秋怀念古乡贤。</p>

<p>寺庙简介:周王庙是恭城人的尊称。它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是祭祀北宋监察御史周渭的祠庙。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是周渭的诞辰。恭城县城及附近农村群众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他们在周渭祠前演戏“酬神”,沿街的家家户户也都会摆设供品祭祀,仪仗队抬着周渭的塑像游行,吹吹打打,锣鼓喧天,气氛极为热烈。</p>

<p>布局:周渭祠由戏台(已毁)、门楼、大殿堂、后殿(已毁)、左右厢房组成。现存总面积30.2×42.9m,大殿为两榀五拄穿斗架及三面砖墙混合结构。大殿面宽(12.2m)小于进深(14.8m),厢房面宽和殿进深一致。门楼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分明间、次间和梢间。门楼构造具有广西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体形在中间骤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但周渭祀门楼的斗拱除有装饰作用外还有奇特的功能——这种斗拱由座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严谨而有规律的蜂窝状,使气流通过时产生回流而发出轰鸣声,令蝙蝠不敢稍歇,鸟雀恐为筑巢,起到自然抵御虫鸟侵害的作用。</p>

<p>这在古建筑中是少有的。在梢间外围墙壁挑檐上,全楼一千多根坚实木料互相串连吻合,合理承担上层荷载,使屋面飞檐远挑,雄伟壮观,为清代建筑所罕见。这些斗拱结构和木构架,是研究古建筑的宝贵例子。</p>

<p>周渭在岭南六年,为岭南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当地留下了很好的政声。来因受牵连而被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新即位的宋真宗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但诏书下达之时,正是这位良臣溘然长逝之日,享年77岁。 周渭逝世时,“上闵其贫不克葬,赙钱十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皇上可怜他家贫穷得连安葬的钱都没有,资助了十万钱,作为丧葬的费用,并封他为忠佑惠王,为他立庙崇祀。周渭在位一身正气,去世两袖清风。这样的清官,如何叫百姓不怀念!这样的好官,如何叫百姓不将他的名声代代相传!于是,恭城就有了周王庙(周渭祠)。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恭城人民纪念周王的诞辰日。</p>

赵健(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