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广顺镇

家乡区县: 贵州省瓮安县

基本情况
    广顺镇

  全镇辖3个社区,4个村民委员会,138个村民组。2010年末,全镇共7783户,29693人,总面积为164.8平方公里。

  广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1C°左右(一月份、七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4.3 C°和21.9 C°),年平均气温11 C°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70毫米、年无霜期200天以上,镇内煤矿、石灰石、大理石、优质粘土等矿产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有1000多年的建城史,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较多。

  从2008年开始,广顺镇党委、政府始终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开发北部、带动中部、扶持南部”和“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重投入,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加大宣传和动员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提前实现了镇区面积扩增2倍以上的目标,达3.2平方公里。  编辑本段

居住环境

    广顺镇

  通讯发达。电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移动电话、电信小灵通、中国联通电话全部开通,传真、计算机、网络等办公设备已进入政府各部门,并取代了传统的手式作业。

  交通便利。广顺镇地处黔中腹地,镇内有原320国道穿城而过,公路四通八达,距省城贵阳67公里,到州府都匀184公里,南走长顺县城27公里,东走惠水县39公里,西走安顺市58公里,到平坝县城35公里。发达的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配套齐全的城镇基础设施促使广顺成为了全县重点交通网络、物资、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农商两旺物资集散地。

  水资源丰富。玉带河穿城而过,镇内有水库6个,总库容量54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900亩。

  土地资源丰富。广顺镇现有耕地面积53629亩,其中:稻田28056亩,旱地25573亩。人均占有耕地位居全县17个乡镇前列。

  森林植被良好。全镇森林面积44141亩,有万亩林场1个,千亩以上林场3个;宜林荒山7万亩;草坡65517亩(将军山连片25000亩)。

  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广顺镇山川秀丽,空气清晰,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其中:翰林5名,进士19名,举人96名,贡生114名。名胜景点有明朝时称谓之:天马呈图、南湖秋月、灵龟献瑞、西山夜合、东壁晓晖、圣水调符、墨绿烟霞、玉屏拥翠、天台仙鹿、六峰留迹、天倚寿雪、唐帽巍峨等内外之八大佳景。  编辑本段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广顺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发北部,带动中部,扶持南部”的发展战略和四个“135”工程及四条产业带的打造,本着“稳粮兴烟、果茶齐上、畜禽并举、商贸做强”的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烤烟已形成支柱,2010年共落实烤烟种植面积8700亩,产量205万斤,实现产值1430万元,2011年落实面积8900亩。生猪养殖、水果、茶叶和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 19平方公里的现代高效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已全面启动。  编辑本段

社会事业

  2010年全镇共有农村低保467户,1318人,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750万元,启动危房改造247户,完成农村改厕110户。共启动 “一事一议”项目5个,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安全生产实现了“零事故发生”目标。一年来广顺镇先后荣获黔南州国家安全小组先进集体、全州“185”工程先进集体、全州基层矛盾调解优秀单位、长顺县优秀基层党组织、长顺县电子政务推广先进集体等称号,连续三年被州人民政府评为“全州经济强镇”。  编辑本段

特色产业  

贵州首家大闸蟹生态养殖落户广顺镇

  2011年3月31日,规划面积124亩的东方水库大闸蟹生态水产养殖项目在长顺县广顺镇正式投入运行。据了解,该项目的实施,将填补贵州省大闸蟹养殖的空白。

  该项目规划面积124亩,投入启动资金50万元,主要是以科研、养殖、加工、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项目,该项目以承包经营方式综合开发荷花种植资源发展蟹、虾、鱼等淡水养殖,形成“荷蟹”生态共养。按年产4000斤大闸蟹来算,预计年收入在80万元。

  精品水果种植基地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征地补偿、水池修建、库区蓄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投放优质蟹苗700余斤。  精品水果种植基地

  2011年3月1日,长顺县广顺镇石板村多功能精品水果种植园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广顺首家现代化观光农业基地正式引进。

  据开发商介绍,目前已开垦规划250亩种植区,投入启动资金100万元。园区建成后,公司将采取以“科研 教学 基地 观光 市场”的经营模式,做到园内与园外相结合,科研开发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争取在2-3年内,将园区建设成“科技、生态、绿色、健康、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农业园区。

  据悉,在广顺镇党委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条件下,通过项目扶持,企业带动,精品水果种植面积达800余亩。景云关精品水果种植示范点已取得成效,真正让有限的土地实现最大的效益,实现农业增收的第三产业化,扩大了农民增收的路子。  编辑本段

名特优新 

广顺镇:尘封中“祖传”木雕技艺的兴衰

丁祝荣作品小狮子,曾在“多彩贵州”获黔南赛区“优秀奖

  200多年前,长顺县广顺镇的木雕大震江南。无论从雕刻技艺,或是工匠人数规模,在贵州还算首屈一指。然而,历经百年战火洗礼,多数精美木雕被损害,许多祖传技艺丢失在尘埃中。

  在广顺镇南场社区二组,有一个制作木雕的“祖传”家族,到他这一代大概是六七代了。如今,一家3口均以木雕工艺为生。从18岁时正式拿起雕刻刀起,丁祝荣已经从事木雕工艺制作整整24年。他的木雕作品,遍布贵州省各县市,甚至还有美籍华人慕名前来请他创作。由于讲究仿古木雕与现代木雕技艺的融合,他的木雕刻作品曾在贵州获奖多次,尤其是在2010年8月举办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黔南赛区上,独自完成的“小狮子作品”获得了大奖。

  曾经:广顺木雕辉煌

  广顺镇地处黔中腹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夜郎故地”之称。这是一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千百年来浓厚的历史文化把这块土地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

锲刻在木门上的“龙凤争月”

  丁祝荣介绍,广顺木雕从雕法上来讲,刀味、木味都注重自然形态,风格多样,形体生动。至今保存下来的每一个作品,都流淌着祖先们的智慧和发展脉搏,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情感世界。

  长期对广顺木雕抢救和保护的王忠顺说:“提到广顺的木雕,值得一提的是以清代道光年间时任两淮盐运使、按察使的但明伦和因整修“蓬莱阁”而被赞为“海内之伟人”的刘清为代表的广顺人,他们依仗赫赫财力招才引艺,在家乡造祠堂、修园林、立牌坊、修寺庙等慈善活动。他们吸取了各地修筑文化之精髓,并贯通于建园造栋上,使广顺建筑雕刻摄浙江东阳木雕之魂,含温州黄杨木雕之韵,兼福建龙眼木雕之秀,采广东金漆木雕之美。这些精美的木雕锲刻着神话典故,有日月云涛、花鸟走兽、耕织渔樵、仕学孝悌、民俗爱情等。它们有的锲刻在几桌及建筑部件上,有的刻在窗棂、屏风家具上,即是装饰品也是实用物件。”

  据当地比较年长的老人告知,广顺木雕选料极其甚远,转说木料主要从苏杭、云南等地通过水运而至,木雕选料精良,虽历经岁月沧桑,风雨削浊,雕刻的木制品仍保存至今。

  如今:传承后继无人

丁祝荣正在专心雕刻

  谈到如今广顺木雕的起起落落,丁祝荣一脸地无奈。他说,传承到今,很多技艺已经失传,遭遇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

  “想把一件木雕打造好,绝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成功的,需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丁祝荣说,没有十多年的功底,决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木雕师。打造一件木雕分为5个步骤,这是丁祝荣慢慢总结的方法。木雕一般都以结实的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料,选好材料是第一步;然后画一张示意图,将工艺品凸显的主题展现在纸上;第三步进行粗坯打造,是整个作品的基础,要求做到有层次地推进,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这步最考刀功;接下来精心修细,对各个细节按作品要求逐步完善,直到展现最好效果;最后磨光上色,在通风处风干,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丁祝荣认为,第三步是整个工序中最难的,用刀时一定要谨慎,打造层次尤其需要下工夫。凿粗坯时要由表及里一层层地推进,还需注意留有余地。凿细坯,先从整体着手,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然后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型,要为修光留有余地。在他的作品中,大部分是龙、凤凰、鸳鸯、佛像等,这些图案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他只能凭自己想象和观察,更好地将神情展现得栩栩如生。

  在200多平方米的屋内,只有丁祝荣一家3口,2个徒弟。丁祝荣说,由于手工木雕比较花工,工序复杂,比起机器生产花样繁多的产品来说,销售不大理想,导致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学。发展到现在,广顺镇的木雕产业不再辉煌,匠人逐年减少,产业萎缩。目前,全镇只有丁祝荣一家从事木雕生产。

  丁祝荣担心,木雕技艺后继无人,过了他这一代,可能面临失传。

丁祝荣木雕作品“脸谱”

  希望:大徒弟出山

  说起自己的徒弟,丁祝荣非常看好大徒弟江长林。他说,由江长林独自完成的木雕“八骏图”已经有人送到了2万多元。对其作品,丁祝荣非常满意。

  丁祝荣介绍,无论是唐代比较粗犷的木雕,还是明代线条明畅的雕工,清代花样复杂繁多的技艺,江长林都能掌握。目前,大徒弟江长林已经另立门户,到外地从事木雕生产,并把传统的木雕工艺融入到现代的家居装饰中,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令他颇感欣慰。

  广顺木雕在发展中无疑受到了外来的冲击。丁祝荣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刻板的技艺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其必须结合西方现代手法,加以融合创新,才能避免走出困境。

  广顺镇党委书记金光锐告诉笔者:“传统艺术能流传下来,在于我们的继承和保护。广顺木雕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可惜岁月流逝的湮没,至今大部分散藏民间,少数已荡然无存,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和参与保护和传承,共同拯救这块失落的文明。

营销朋友(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