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神秘的“夜郎”文化
长顺县广顺镇四寨村位于广顺镇北部,距广顺5公里,距长顺县城32公里。至古以来苗族就在此繁衍生息,全村少数民族居多,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2%以上。
据年过花甲的冉大爷说,四寨村的“赶花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赶花场”从宋朝时期就有了,主要的针对苗族未婚男女青年“找对象”举办的一场相亲盛会。
据悉,每逢正月初十前后,四寨村的男女老幼会到一个天然大草坪上举行“赶花场”活动,活动要持续三天。开场仪式用一根最长且枝叶茂盛的金竹作为“花杆”,由身着苗族盛装的二男四女未婚少年插在场地中央,当地称为“插花杆”,然后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苗族老人顺时针围着“花杆”跳三圈芦笙舞,以此祝福男女青年平安幸福,儿孙满堂。盛会结束,先前的两位苗族老人重新围着“花杆”顺、逆时针各跳三圈芦笙舞后,把“花杆”砍成三截,对着西方摆放在地上,宣布“赶花场”活动到此结束。
“赶花场”系列活动中的“牵羊舞”是核心内容。开场仪式结束后,身着盛装的苗族男女青年便在场地中翩翩起舞。男青年吹着芦笙在前,女青年紧跟在后,如果女青年看中了男青年,就会把吊在自己身上的腰带插进男青年的腰带里,要是男青年没有相中她,就会把女方的腰带取出来,委婉拒绝对方邀请。
随着时代的发展,“牵羊舞”已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之中,“牵羊舞”也变成了现在的芦笙舞。但是,“赶花场”这一源远流长的民俗活动,却被能歌善舞的苗族儿女传承至今,演变成为当地苗族每年正月自发举行的一次节日歌舞娱乐盛会。
这是一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春秋时建夜郎扈,千百年来厚重的历史文化把这块土地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其悠远的历史,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此积淀,至今保留下来的四寨“赶花场”活动延续当地文脉,流传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