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之谜

家乡区县: 贵州省长顺县

       长顺与明代西南屯堡之谜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军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疆域最大时,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海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西藏、云南、贵州,东南到海并及于海外诸岛。为固守大明江山,朝廷先后征调大量兵士屯田戍边,他们把先进的铁工具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带到了苗、僮、瑶等族聚居的地区,并从事耕作、开矿、采茶、兴修水利,对这些地区的开发起到积极的作用,演绎出一段动人的故事。
寻根溯源,他们从战争中走来,放下手中的刀枪后重过男耕女织的农民生活;回顾历史,他们向普通民众中走去,溶入了西南各民族的大家庭里。他们是巩固边疆的功臣,他们是西部开发的先行者。从明代至今,他们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沧桑,他们过去的故事已经鲜为人知,他们现在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关键词】 战争 屯军 农民

屯堡状态——从历史中走来的特殊人群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巩固对云贵边疆的统治,分别于洪武十四年(1381)、洪武二十一年(1388)两次派遣共30万大军“调北征南”。后来,又从江南诸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首先命令将领率军到他老家安徽的滁州、庐州、凤阳等地开展屯田,并反复告谕全军将士开展屯田的重要意义,要求他们从思想上明确,在行动上落实,务求实效。着令将士走出兵营,到边区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开垦荒地,力争军粮自给,减少百姓负担。同时,派员到屯田第一线加强督责,各地军士开展屯田活动蔚然成风,地处边区的云贵和辽东两地,军屯成绩尤为显著。自洪武十五年(1382)平定云南以后,朝廷多次派遣大军前往屯垦。仅洪武二十年八月、九月、十月调入云南屯戍的军队就达10.8万人。沐英1父子镇滇时,先后督军垦田30余万亩。
当时,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世居苗、瑶、彝等多种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明太祖以数十万兵力平定西南各省后,继续承袭元朝的统治制度,对“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其土官衔号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以劳绩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县之名亦往往有之。”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思州宣慰使田琛和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争地而仇杀,朝廷遣使臣蒋廷瓒前往勘查,田琛及田宗鼎被密捕送京斩首。于是裁撤土司1,“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蒋廷瓒为左布政使。
为强化对贵州的统治,中央政府派遣顾成1为大将,统兵5万屯驻贵州,组织军兵开垦土地,屯田种粮。在明王朝实行大规模军屯、民屯、商屯制度的社会背景下,大批征南将士和填南移民,在以贵州安顺为中心兼及周边50公里半径的地区定居下来,长顺县北部的广顺镇、马路乡等地也在此范围以内。这些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六百年前的原生态文化群体,他们既非贵州本土少数民族,而是被称为屯堡人的特殊群体。
屯田制度最早始于西汉,朝廷“盖取空闲之地,课人以耕,而因以战守,于足粮饷而省转输。养兵实塞之要,足国安民之计,莫先于是”。这种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做法,不仅兼顾防御和生产两项任务,而且还是实现军需自给、军转民的一种好方式。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百姓为农者最苦。他指出:“昔汉武以屯田定西戎,魏武以务农足军食。定伯兴王,莫不由此。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尔将士屯田,且耕且战。今各种大小将帅,已有分定城镇,然随处地利,未能尽垦。数年以来,未见功绪。唯康茂才所屯,得谷一万五千余石,以给军饷,尚余七千石。以此较彼,地力均而入有多寡,其故何哉?盖人力有勤惰故耳。自今诸将宜督军士及时开垦,以收地利。庶几兵食充足,国有所赖。”并要求:“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废百姓一粒米。”朝廷颁行了一系列劝奖垦荒的政令,并大规模地开展军屯、民屯和农田水利建设,力图使因遭受长期战乱打击变得凋残不堪的社会经济尽快得到恢复。这些劝农政策收到了显著效果,“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的局面迅速得以改观。

 

营销朋友(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