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炎(1891~1947年),原名福新,石角镇人。童年时就读私塾、小学,因家境困难中途辍学,到广州一家小钱庄做“后生”(学徒),为老板的挚友赏识,推荐到汕头的钱庄做店员,负责外出收送汇单和钱币,几年后,基本学会经营钱庄,便携眷往上海,自办大昌行钱庄。经过多年努力,仅在常德路街内便拥有多间店铺,又与孔祥熙、宋子文等上层社会人士有交往,成为上海有点名气的富商之一。抗日战争初期,曾向前线捐献飞机,并购买粮食救济广东旅沪灾民,知名度越来越高。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林炳炎与挚友何善衡、盛春林、梁植伟、何添等集资10万港元,在香港中环路开办恒生银号,自任董事长。因在上海有产业,在广州十三行亦开有银号昆昌(抗战胜利后改汇隆),林炳炎经常来往于香港、广州、上海等地,开拓银号业务。恒生银号以华资面目出现,从事金银、外币买卖和汇兑、押汇业务,主要为中小客户服务,生意越做越大,入股越来越多,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已成为香港银行、银号大户之一,当时《粤华报》常有文章称其为“金融巨子”。
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日军占领香港,林炳炎把资金转移到澳门,开办永华银号。抗战胜利后,再将资金从澳门转回香港复办恒生银号,并率先拓展南北物资交流及汇兑业务,致力香港经济复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统区货币贬值,香港黄金、外币炒卖业高潮迭起,恒生银号与其同行一样从中渔利,资金倍增。
林炳炎知人善任,主张“凡能者举之”,对于无能者则拒之于门外,在恒生银号任高级职务的不下数十人,没有一个是靠徇私情提拔上去的。林炳炎去世后接替董事长要职的,不是亲属而上挚友何善衡。
林炳炎乐善好施,热心福利事业。上世纪30~40年代,原清远县发生水灾时,林炳炎向灾民施粥分米,抗日战争时期资助在港同胞疏散回内地。在家乡田寮村出资建有东兴小学(当地孩子入学读书不收学费、免费发给学生文具用品、教师在校用膳亦免费)、捐资在兴仁圩、石龙头村、东村建成3座钢筋水泥桥、捐资建设兴仁小学(1000元白银)和石坑水库(3000元)。清远师范、清远中学、清远方便医院、香港东华医院、澳门镜湖医院的兴建或扩建,均曾得到林炳炎的巨款捐赠。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林炳炎曾先后担任香港清远同乡会、清远公会名誉顾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林炳炎因心脏病突发辞世,时年56岁。送葬之日,香港的花圈被购一空,护棺送葬的人群长达1公里之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