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族类高中——和林民中(一)

家乡区县: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众所周知,我们内蒙古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聚居的多民族区域。当然,大多数的还是汉族人,既然有汉族的高中,也就有蒙古族自己的高中。内蒙古的大多数地方都是这样,当然我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些家乡的民族类高中——和林民中。

和林县民族中学(简称民中),建于1979年。现在专任教师102人,其中硕士学历1人,在读5人,本科学历86人,中学高级教师25人,中学一级教师54人,中学二级教师53人。在校学生1225人,其中初中378人,高中847人,少数民族学生248人。

学校占地面积14.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实验楼(综合)一栋,建筑面积2346平方米;学生宿舍楼两栋,建筑面积5698平方米,学生食堂建筑1620平方米;微机室3个,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12个,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图书室、阅览室2个,建筑面积230平方米;400米跑道的运动场一个,篮球场两个,足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电脑255台;图书3.5万册。

一、校园建设,办学条件

2002年新建凉亭三座、仿古树及办公室前小花园。新建三个教室(九间平房),

2003年建成一号学生宿舍楼,新建体育教研室、器械库。

2004年新建音乐厅,改建美术教研室、展览室。

2005年春季北京西城区对口援建多媒体教室一个。

2006年新建2号学生宿舍楼。

2007年新打机电井一眼,建水房一个购置了大锅炉一台。,改造了旧管道并改造了供暖系统。

2008年购买了热水锅炉,新建了水房。购置了1000套学生课桌凳、5万元的图书。利用中石化扶贫资金安装了8套多媒体系统。新建了1620平方米师生餐厅,

2009年改造了400米跑道的运动场,翻新了部分平房教室,购置了美术、音乐、体育等设施设备。

2010年安装了饮用水净化系统,更新了食堂餐桌椅和其他设备,改善了师生用餐条件。新建教学楼一座建筑面和6400平方米。

二、教师队伍建设

1、注重师德建设。

从2001年开始,学校每年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严格要求教师。

2005年以来,按照呼市教育局有关精神,学校实施师德建设三年规划。2005——2006学年度开展了“师德教育年”活动,2006——2007学年度为“师德巩固年”,2007——2008学年度,开展了“师德建设提高年”活动。与此同时,规划整合了学校各种形象标识(校徽、校歌等),进一步美化校园,创建与师德建设工程相一致的人文校园环境。

2、严把教师入口关

从2001年开始,教育局每年招聘分配部分优秀师范大学毕业生到民中任教。对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学校均分配一名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带教一年,从“备、讲、批、辅、考”各个方面加以指导,使新教师尽快入门。此外,学校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奖励优秀青年教师,截止2010年,初中教师合格率达100%,高中教师合格率达94.8%。

3、全员参加培训

从2003-2007年,学校全体教师以集中面授的形式参加了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十多次。

2008年,在全区教师新课改培训中利用假期组织全体教师分两期到内师大继续教育学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系统培训。2009年和2010年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均去呼市教研室参加了新课标培训,全部合格。所有蒙语教师均去呼市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了培训。

4、加强常规管理

教师常规管理与时俱进,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管理》进行。2007年8月重新制定了《和林县民族中学教师管理考核制度》,对教师进行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推荐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县、市、自治区参加评选。

5、加大激励机制

2001年以来,对中高考中学科成绩优秀的任课教师和被评为本年度的先进教师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并组织他们到外地先进学校参观学习。

2007年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学校竭尽全力为教职工办了一系列实事、好事:

(1)从2007年4月开始,自筹资金每年花11万元租用了通勤车,方便了教职工上下班。

(2)从2007年秋开始新增课时费,早晚自习辅导费,并增加班主任费。

(3)2008年采取学校每平米补贴260元的办法在金桥小区购置住宅楼41套,现有30多户教师迁入新居。

(4)鼓励新老教师通过函大、成人自考、读研等多种途径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学校给予报销全部费用。

(5)2010年12月为专任教师每人补贴2000元购置了笔记本电脑。

FTX(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