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教学管理
从2001年开始,继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建立了义务教育入学责任追究和强制执行制度。建立了电子学籍档案,实时监控学生流动情况,确保了每个适龄学生及时入学和完成学业、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为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配齐了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齐了规定课程。“四率”合格率均达到100%。
2001年以来,学校严格执行《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并要求所有专任教师按照“备、讲、批、辅、考”各环节的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根据实绩进行奖惩。
2007年,为了彰显民族特色,根据实际情况以蒙语教学促进整体教学,提高高考升学率,学校再次实行“三语”(汉、英、蒙)教学。各年级均开设一个加授蒙语实验班。
从2001年开始积极执行自治区教育厅的决定,实施“33211工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的组织机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实施步骤与措施,明确了主要任务。
对“三课”保证了开齐开足,不挤不占。将“三操”纳入课程表,专职人员负责指导,定期开展比赛。2001年获市级“全民健身广播体操比赛第三名”。 “两活动”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有教师、有地点的“五有”。部分学生的剪纸、绘画、书法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好评。自2001年以来,每年举行一届田径运动会和汇操比赛,举行一届艺术节。
学生的管理与教育方面,注重德育教育。学校以德育教育为先,立德树人。自2001年以来,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从分管校长到德育处主任、副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等互相连通的德育网络。
2007年5月新班子上任后,校委会研究确立了“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宗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
1、 对学生实行24小时“全程跟随式”管理。
2、 以重大节日、纪念日、班团校会为主线,组织开展各类主题的德育活动。
3、 针对部分学生行为较差的现状,2007年9月政教处和校委会提出了“一周改变一个不良习惯”的长效教育措施。
4、 加强安全教育与国防教育。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大会”,举行一次“消防演练”。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每学期举办一次“防震演习”。与5133部队实行军民共建,每学期邀请部队领导来校作国防报告和演讲。学年初初高一、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到十天的军训。坚持每周一早上举行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的演讲。
四、特色教育
由于县高中招生政策的制约,从2005年开始学校面对学生文化课基础差的现状,决定大力发展音、体、美特色教育。从高一新生入学之日起,激发学生学习音、体、美的兴趣,从而发现、选择特长生建立特长班加以重点培养。并与内大艺术学院、内师大艺术学院及呼和浩特艺术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每个年级特长班的人数逐年增加,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2008年音体美特长生上高考二本线19人,比2007年翻了两番。 2009年音体美特长生高考上二本线45人。
2010年,音体美特长生上高考二本线68人。
2010年底,全校特长生人数合计267人,占高中在校生的35%。
五、教学研究及教改科研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学习外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经验,从2001年到2010年底,校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等先后十多次带队或个人赴北京、银川、山东杜郎口等地考察学习。
2007—2008年度两次请进呼市地区部分教学能手来校授课。
2、学习杜郎口经验,改革初中教学。
从2009年上半年开始,在初一年级三个班开始实施教育部推广的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聚餐式”教学模式,全面实施教学改革。3、实施备授课“三制度”。
2007年5月学校开始实行“提前备课制度”、“精品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4、建立“缺腿科”辅导制度,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5、加强教学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进行一个课题研究,2010年5月各科十二位青年教师申报了市级科研课题,已立项未结题。
6、编写使用校本教材,体现民族学校特色。
2007年9月,各年级学生开始学习校本教材《蒙古族教育史概述》《呼和浩特市民族教育概况》和《蒙古族简史读本》。
六、校园文化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2001年在楼前小广场新建“希望之星”雕塑一座。校墙东西两侧贴瓷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002年在前排办公室两侧贴瓷砖“胸怀祖国”中国政区图。“放眼世界”世界地图,在所有教室前窗两侧贴彩瓷中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120余幅。新建凉亭3座,仿古树及办公室前小花园,大小花池30个。
从2001到2004年绿化校园面积2500多平米。硬化校园4000多平米。
2.精神文化建设。2001年以来,每学期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类班级体育比赛和歌咏书画类比赛,每学年都要举办一次全校规模的艺术节,一次运动会。
2004年确定校训为“团结严谨、勤奋自立”。
2007年对三风进行了修定确定校风为,“求真、务实、拼搏、进取”;教风为 “敬业、爱生、博学、创新”;学风为“自信、惜时、苦学、善思”。同年对校刊《晨风》更名为《腾飞》。利用每月一期的校刊和每天一次的学校广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009年校委会研究提出了“体现儒家思想、弘扬民族文化、彰显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运用标语画像、诗词警句等对各个教室、办公室、宿舍餐厅等处进行精心布置,充分弘扬民族文化,彰显艺术特色。
2010年9月由校长李义君作词,伟光作曲制定了校歌《民中之歌》。
七、扶困助学
从2007年到2010年,先后争取到社会扶困助学资金54.36万元,资助学生618人次。市福彩资助13.6万元,解放军通讯总站资助4万元,国家用于少数民族寄宿生的生活补贴30.2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