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吉鸿昌

家乡区县: 太康县

吉鸿昌(1895年10月18日—1934年11月24日),河南省扶沟县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曾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3年7月1日,吉鸿昌率同盟军收复多伦,举国欣慰。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吉鸿昌被定为全党褒扬的革命烈士。1995年,在吉鸿昌烈士诞辰100周年之际,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吉鸿昌烈士题了词。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人物简介

吉鸿昌,原名吉恒立,字世五,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父亲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

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弃学从戎,投入冯玉祥部当兵。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

临刑之前

1934年11月,国民党特务勾结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将吉鸿昌逮捕。后来又将他引渡到北平陆军监狱。蒋介石下达了“立时处决”的命令。

1934年11月24日,天上飘起了雪花。吉鸿昌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捡起一根树枝,在雪地上挥手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写完之后,吉鸿昌对特务们说:“我为抗日而死,光明正大,不能跪下从背后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喝令特务:“给我把椅子搬来!”

椅子搬来了,吉鸿昌面对枪口坐下,厉声说道:“我要亲眼看到反动派怎样枪杀爱国者!”枪声响了,年仅39岁的抗日英雄就这样死于国人之手。

遗书

11月24日,是吉鸿昌殉难的日子。

当日上午,吉鸿昌共写了三封短信,分别是给妻子、兄弟和朋友的,作为自己最终的嘱托。他给妻子胡红霞的遗书是这样写的: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应教(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生平经历

191相关书籍
相关书籍
3年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1926年任旅长。冯玉祥派他从兰州出兵,击败在西安围困杨虎城8个月的刘镇华的部队。冯玉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之后吉鸿昌参加北伐,出潼关,占洛阳等河南重镇。有“铁军”之称。

1928年任师长。1929年任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参加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的中原大战,任冯军第3路总指挥,于陇海路正面大败陈诚。兵败后被蒋介石收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参加对鄂豫皖红军根据地的围剿。

1931年吉鸿昌在上海养病,接触中国共产党。1932年试图起义失败后被蒋解职,出国。

1932年回国居天津,在湖北麻城策反旧部30师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在热河抗战、长城战役之后,日军占领察哈尔部分地区。吉鸿昌于5月26日与冯玉祥、方振武、佟麟阁在察哈尔张家口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后任北路前敌总指挥。至7月12日同盟军攻占了多伦(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康保、宝昌、沽源等4座县城,将日满伪军驱出察境。因为当时全面性抗战尚未爆发,蒋介石认为该军妨害统一政令、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逼近察哈尔。

8月5日冯玉祥将察军政大权交给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撤销抗日同盟军总部。吉鸿昌、方振武等部则公开共产党身份,率领余下的部队在察哈尔南部地区寻机建立新苏区。

9月部队转展到赤城县以北的独石口后,在进军商都准备与抗日将领高树勋会师时遭到国军多番阻击,便决定“抗日讨贼”,南下攻打由何应钦所率中央军重兵把守的北平。国民革命军驻北平城防部队在受到偷袭之后反攻,将吉鸿昌等部逼退至当时中、日两军驻地的中间地带,国军与日军达成一致围攻其残部。为避免全系被歼,吉鸿昌、方振武接受了国民政府收编剩余部队、二人离队出洋的和谈条件。

1934年,吉鸿昌在天津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准备再次“武装抗日”。

11月9日在天津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枪伤,被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交给国民政府逮捕,押解北平,由军法处审讯,罪名是“违反国策”。11月24日,在北平陆军监狱被杀。

不知不觉(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