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浙江温州的汉族特色名点,一种油炸食品,历史悠久。一般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经油炸而成。小时候已经都有在接头看到这个的制作流程,现在看到的都是一些已经做好的。记得那时候的步骤是,摊主会把一些米浆、面浆放到一个汤勺里,用萝卜丝将汤勺填满,再盖上一层面浆,再把汤勺伸到沸油底下,"兹啦"一声响,香气就冒出来了。在油里炸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需要翻过来了。把汤勺提起来,微颤几下,把油甩掉,再猛地一拎,灯盏糕就在半空中转了一个身,然后稳稳地落回到勺子里。而且里面还可以加鸡蛋或者一些肉呢。
现在,在温州比较有名的是"大王"灯盏糕和"扁头"灯盏糕,以鲍鱼为馅的是最贵的。在网上我还看到另一种做法,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试试看哦。方法二:主料是大米和黄豆。将大米和黄豆在山泉水中浸泡,待黄豆泡涨后用石磨慢慢磨成浆;另将带苗大蒜的白质部分,用刀切片撕成条状,投入浆中,注入适量精盐水,搅拌均匀;又选新鲜的精猪肉或牛肉(可加入香菇、冬笋等),捣成肉碎。待油锅(最好是刚出的山茶油,也可用菜籽油或花生油、猪油)烧滚后,用汤匙把浆水舀入特制的圆形略凹的薄铁皮勺内,摊成碗口大小,再加些许猪肉或牛肉碎酱质涂盖,连勺投入翻滚的油锅内炸,一会儿功夫糕便自动脱离铁勺浮上油面。因糕质带豆酱,油炸时便慢慢鼓起,形成中空扁圆形的球状,再翻动几下,待炸熟至色泽金黄时,便可起锅。刚出油锅的灯盏糕,浓香扑鼻,金黄诱人,令人食欲顿生。
名字的由来:
民国初年,基督教英籍传教士詹嘉德牧师来汀传教,在教徒周某家中吃“灯盏糕”时,反复幼稚地询问:“面底两块是怎样粘合的?”成为一时笑谈。 长汀农村每逢年节,家家都要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城里则为日常 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内加精肉、香菇、冬笋或葱蒜等馅心。有一首儿歌:“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就得死。”道出了人们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爱。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chongjing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5066574376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5066574376,我们互粉吧!
梧桐子网站-温州龙湾: http://www.wutongzi.com/kan/zhejiang/longw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