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人物

家乡区县: 浙江省瑞安市

瑞安鼓词又名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省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汉族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瑞安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温州鼓词发源于“鼓词之乡”——温州瑞安,故亦称瑞安鼓词,俗称“唱词”、“门头敲”。它是流传在温州地区属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是华东和浙江省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是温州及浙南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
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是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汉族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陆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就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陆游所指,相当部分人认为,它是北方南下的鼓词,这就为北方曲艺南下找到了依据。
瑞安地处浙南,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又邻近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温州。宋室南迁后,因温州使成了南宋王朝的大后方,因而,与外地交往也更为密切频繁,这为鼓词形式的进入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作为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瑞安鼓词产生和发展在此时,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鼓词最早见到文字的,乃是清代赵钧的《过来语》。赵钧(1757),世为学究,颇多著述。他从嘉庆丁卯年(1806)始撰《过来语》,其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悬灯结彩,倾动一时。”从书名《过来语》以及书中所载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一、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二、白门松是“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可见当时还有中下等水平的艺人,证明当时“唱词”比较流行,鼓词艺术已见成熟。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从它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戏曲从形成到发展就经历了几百年。当然,瑞安鼓词并非戏曲,但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这一点来看,瑞安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较为可靠的。如是,瑞安鼓词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旁观者清(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