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营灯夹戏

家乡区县: 贵州省瓮安县

在瓮安县城南15公里的平定营镇,自古商贸发达,文化底蕴深远厚重,尤以独具地方特色的“灯夹戏”享誉黔中。
  灯夹戏在瓮安可是家喻户晓的,在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史册上并非找得到她的位置与名类,但她的诞生,确实彰显了其非凡、独到的艺术魅力,丰富和影响了一方黎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平定营镇,虽然我们看不到过去那种商贸发达的景象,但是带着探寻灯夹戏足迹的好奇,我们找到了表演灯夹戏的戏台。据当地人介绍,戏台建于1929年,期间由于火灾,戏台被重修过两次,为了保护当地的文化,戏台于2000年拓建。
  所谓“灯夹戏”,就是当一则花灯表演完毕后,及时穿插一场川戏,然后花灯、川戏轮流出场,其内容、形式接连更替,两班人马轮番出台,这种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深受群众喜爱和广大戏迷的欢迎,曾经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年间,老龙太子登位时,凑巧遇他母亲眼睛患疾,疼痛难忍,虽寻了不少名医诊治,却始终未见疗效。无奈之下,老龙太子就在菩萨面前许下诺言,倘若其母亲眼病能好,他将在京城为老百姓跳花灯唱戏三天。许愿不久,他母亲的眼病果然大为好转。于是他兑现诺言,命其正宫娘娘扮花旦,文武大臣打和声,在京城跳起了花灯,唱起了戏。平定营也就在这个传说的影响下跳起了花灯,每年从正月初九起灯,到正月十五化灯,以跳花灯形式欢度传统佳节,庆祝丰收景象、祈求岁岁平安。
  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宋建章云游贵州到瓮安后,把川戏传到了平定营及草塘。平定营民间艺人李冬阳在学到川戏后,便把当地的戏剧,改良创新,将花灯与川戏有机的结合在了起来,人们常说的花灯夹川戏也就演变成了现在的“灯夹戏”。
  据了解,“灯夹戏”大多采用的是民间的锣鼓、二胡、板胡、京胡、快板、笛子等民间乐器进行伴奏,根据花灯、川戏的特点吹拉弹唱、混敲混打,轻重缓急,颇有节奏。“灯夹戏”也因此流传一百多年。

娆@Rao(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