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塘古镇与红色旅游

家乡区县: 贵州省瓮安县

猴场镇位于瓮安县城东北19公里,省道铜修公路从此经过。全镇总人口3.7万,少数民族占3%,集镇人口1.5万。2006年,全镇财政收入达600余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400余元。  猴场旧称响子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是贵州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重镇,素有黔北四大名镇、贵州十大乡场的美誉。历来都是商贾云集、繁华热闹之地。1934年12月31日,长征途中的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猴场会议”,让草塘古镇彪炳史册。

  据史料记载,猴场自晋以来就设有建制,元、明设草塘安抚司,是贵州较早开化的地区之一。草塘在旧时,地处交通要塞,境内有著名的奢香古驿道。明、清以来,草塘更是成为连接四川、湖南的重要商业重镇和交通中转站。

  由于特殊的交通位置,使得猴场与外界的交流变得频繁和便利。不断的商贸活动使得草塘的商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明、清时固定的商户就达到500户左右,形成一批较有影响的行业和市场。主要有药号、织布、盐行、酒行、手工业等。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丁松龄药号,同兴裕商行、皮匠街等。在鼎盛时期,仅织布一项,全镇就有织布机1000多台,布匹远销贵阳、遵义等地。商贸的繁荣也相应地带动了各种服务行业的发展,茶馆、饭铺、客栈、小吃也应运而生。一时,草塘成为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

  繁荣的商业带给草塘的不仅仅是财富,外地客商在带给草塘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变化。随着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草塘的本土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涌现出傅玉书等一批文化巨擘,形成以龙狮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建造了一批以赣南风格、川南风格为主并兼容西藏风格的古建筑。从这些文化现象的实质来说,草塘文化可以说是一种较早的移民文化现象,也体现了草塘的开放和开发处于省内地区的领先地位。

  猴场目前遗存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皮匠街、对门场,形成于明清时期。皮匠街以经营皮革和制鞋为主,现存古砖木建筑20余户,保存状况一般。但由于城市改造中对其破坏严重,急需保护和修复。对门场是皮匠街过桥后向北延续的街区,由于地处镇郊,传统院落和街区保存完整,有较大的恢复和开发的价值。药号商铺以丁松龄药号为代表,建筑式样、风格保存完好,但需及时修缮。蔡家湾以传统三合院建筑为主,依山就势、开合相宜、错落有致。保存较好的有李家大院、杨家大院。皮匠街、对门场、蔡家湾古民居系列,使草塘古镇的古建筑历史、文化风貌让人们能对历史有一个回顾、观赏和研究的环境空间。

  瓮安县是省政府在1997年确定的革命老区县。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红军三过瓮安,从1934年10月3日红军长征进入我县至中央红军离开县境,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红军长征在瓮安期间进行了著名的“强渡乌江”等战役。在猴场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史称“猴场会议”。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军事上作好了准备。建立了红军长征后的第一个农民政权组织——桐梓坡农会和第一支农民武装——桐梓坡游击队,留下了以长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199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江界河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省人民政府又将瓮安县定为革命老区,为瓮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机。并且贵州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已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今随着国家对长征文化的大力宣传,又给瓮安县红色旅游景区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短期内,西电东送项目构皮滩水电站的建成将大幅提升瓮安经济,得以使瓮安成为新兴的旅游客源地。以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其市场规模及客源日渐兴旺。瓮安县红色旅游景区以其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与黔北的革命历史文化足迹相整合,以“遵义会议”为核心,将培育出贵州“红色旅游”主题旅游产品。

  猴场镇首先是瓮安县红色旅游中重要的一环,猴场会议会址,毛泽东行居(傅家祠堂),干部团旧址都在猴场镇范围内。镇内还有剿匪司令部等遗址,红色旅游项目丰富。游人在草塘红色景区范围停留时间在整个游程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作为贵州历史上著名的商业重镇,其久远的历史、遗存至今的古街坊、商铺、药号和民居院落,以及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人文风情等等,共同构成了红色游线上又一亮点,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草塘旅游区的品牌。使旅游者在接受红色传统教育的同时,又能感受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推动草塘旅游经济的发展。

  作为红色旅游线的重要中转站,猴场在向游客展示自已历史、文化风彩的同时,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如饮食服务、旅馆业、娱乐业、旅游纪念品等,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娆@Rao(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