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卓,四川仁寿人,政和状元,曾多次上书揭露权臣王黼结党营私,专权误国,并最终以15条罪状参倒王黼及其同党胡松年、胡益等。金兵长驱直入中原时,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敌,并以尚书右仆射(负责处理行政事务的尚书省长官)兼中书侍郎的身份取代唐恪为相,组织京师保卫战。京师陷落后,他与徽、钦二帝被掳往金营。被押往金国后,绝食而死
潘文华(1886—1950),字仲三,仁寿县文宫场人,生于光绪十二年报(1886)。18岁当二等兵,次年升上等兵,被推荐参加国术比赛,表演精彩,人称“潘鹞子”,提升为弁目队助教。1908年入成都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毕业后被任为见习排长。1910年随新军入藏平叛,回川后任川军连长,继升营长、团长、旅长。1920年,刘湘军用困乏,潘以两万银元支援,自此刘潘紧密结合,刘委潘为川军第四师师长,后任重庆市市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潘文华奉命出川抗日,潘文华回川调为第二十八集团军司令、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解放军进军四川,潘文华会同刘文辉、邓锡侯在彭县宣布起义,促成川西迅速解放。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潘文华曾多次捐款赈数本县灾荒.在重庆期间,曾指定自己开办的“补益大药房”免费为仁寿提供防疫药品,发散各乡。国民党强拉壮丁,他曾出假条据抵任务,减轻仁寿应征兵员数额。仁寿县国民兵团成立,为发展地方武装,潘文华与唐式遵合送步枪200支、了弹10000发。1937年,派3上连的兵力修筑仁寿县城至借田铺的公路,全长四十余公里,先后捐次银元11万元。潘又在文宫乡创办私立“文华中学”,为家乡培养人才。解放后,潘文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1月16日在成都病逝,终年64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