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06年,徐州在中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42位,处于江苏省北部各城市领先位置。这份报告还显示徐州在“文化竞争力”、“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方面排名比较靠前,其中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0位。有关专家指出,徐州竞争力稳定增强,预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
徐州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教实力较强,招商引资环境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徐州处于东部沿海开发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连接带,是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具有显著的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区位战略特征。同时,徐州也是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江苏省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作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正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速推进,努力把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成为江苏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让徐州成为沿东陇海线上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战略优势的经济发展“活力之城”。2008年,徐州实现GDP2007.36亿元,增长13.5%,人均GDP实现23069元。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徐州名列第33位,比2003年前进了17位,与北京、沈阳等15个城市一起被评为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城市。
徐州工业已经基本形成了机械、建材、化工、食品为四大支柱产业,新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设备为新兴产业,煤炭、电力、建材、轻纺、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产业体系,3家企业名列中国最大500家企业,10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百强,5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中国或江苏省第一,徐工集团、天宝集团、维维集团是中国同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金地商都、沃尔玛、家乐福、金鹰国际、中央百货、王府井百货等国内外知名商家纷纷入驻,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
近年来,徐州市充分利用江苏省加快苏北振兴和开发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有利时机,按照“点线面推进、大项目带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大工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大商贸流通、大城市建设”四大战略,使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徐州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建材、化工、食品为支柱产业,新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设备为新兴产业,煤炭、电力、建材、轻纺、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产业体系。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 徐州交通便捷发达,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纵横交会,已经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铁、徐兰高铁和规划中的京福高铁在徐州贯通;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在徐州纵横成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0公里,在中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市区距离 和平桥夜景连云港国际港口只有200公里,并与高速公路相连,运河及海上运输均较为便利;徐州观音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国内20多条航线;鲁宁地下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经过中铁十局建设者历时三年的建设,中铁十局第一个BT项目、徐州市和平路东延工程———徐州和平大桥于08年6月6日上午正式通车。这座跨37股铁路,也是目前国内跨铁路最多的大桥,成为徐州连接新老城区的“黄金通道”,和平大桥为徐州第一座高架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