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巩固瓮安“5531”( 即增强“五位一体”的功能,搞好“五种力量”的整合,满足“三个层面”的需求,贯彻“一条红线”)社会治理成果,贵州省瓮安县立足“六个一”净化社会治理文化生态。 开展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一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培训的必修课,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读班、培训班、学习班,以及邀请专家学者做有关内容的专题辅导等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每年举办主题宣讲100余场次。二是举办群众文化活动。通过“瓮水长歌乡村行”、 “百姓大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开展文艺巡回演出100场次,让群众在享受文艺大餐中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三是以“祖国好 家乡美”、“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载体,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四是利用全县203所道德讲堂,大力推进“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和“德润瓮安”主题实践活动,每年举办各类“道德讲堂”活动500余场次。五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巡讲”、“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引导公民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举止,筑牢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道德根基。六是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着力在食品药品行业、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三个领域下功夫,努力解决诚信缺失、公德失范问题,营造 “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环境;
巩固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一是成立辞赋学会,组织省内外辞赋学名家走进瓮安采风创作。二是每两年举办一次龙狮文化艺术节活动,着力展示“龙狮文化艺术之乡”风采。三是开展“文化六进”惠民活动。组织开展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戏曲、文学创作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创作出了一大批“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解决了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四是拓展瓮水长歌文化品牌内涵,精心策划草塘古邑区大戏楼系列活动,着力打造一台反映瓮安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文艺精品,吸引更多的外界知名人士关注瓮安、向往瓮安、来到瓮安。
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围绕改善文化民生,建设一批高水准文化设施,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景观,重点推进草塘古邑区建设,继续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小广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民文化家园、数字农家书屋、农民阅报栏和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建设。充分挖掘、展示瓮安的红色文化,加大对猴场会议会址、冷少农烈士故居、舒葆初烈士故居的建设力度。
精心策划一系列宣传报道。一是精心搞好相关重点内容的宣传报道。在新闻中心开办“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建设和谐稳定法治瓮安”专栏,通过定期刊播消息、访谈、综述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县委、县政府有关重要决策部署及各级各部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进展、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浓厚舆论氛围。二是加强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围绕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美好期待,就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住房、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管理和民生工作重点,认真开展舆论引导,着力宣传中央、省委、州委和县委的一系列相关重要政策,宣传各级各部门关注和改善民生的一些举措、进展和成效,帮助人民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社会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办好新闻中心“回音壁”专栏、“十分关注”、“在线咨询”、“政民互动”等栏目,为通达社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搭建有力平台,为各级各部门在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中听民声、集民智、纳民意提供一条便捷、畅通、高效的服务渠道。
积极选树推广一批先进典型。把选树推进社会治理方面的典型作为加强典型宣传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对典型宣传作出统一策划安排,继续在县直新闻媒体统一开设“新瓮安•新榜样”专栏,重点宣传在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有效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的典型经验,宣传各个层面涌现出的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新方法新手段,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对有影响的重大典型,县委宣传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对上宣传推介,争取进入全州、全省、全国典型宣传的计划,努力扩大瓮安县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影响。
建立一批网络文化工作队伍。一是加强和改进网上舆情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网上舆情监控、研判、处置机制,严格落实网上舆情监控值班制度,第一时间发现掌握苗头性、倾向性敏感舆情,及时予以研判处置,努力维护城市形象和社会稳定。二是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采取鼓励、扶持等政策,推进重点新闻网站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业务,不断做大做强,形成更多具有瓮安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广泛开展“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主题活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共建健康、文明、和谐的网上精神家园。三是加强网络文化队伍建设。重点加强网络管理、网络新闻宣传、网络信息员、网络新闻阅评员“四支队伍”建设,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四是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进一步探索建立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联动机制,严格规范网上新闻来源,不断加大对有害信息的查处力度,推动网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