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县历史沿革

家乡区县: 四川省犍为县

   今犍为县地,秦时属蜀郡。自汉至隋,大部分时间隶于犍为郡。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西南夷”,置犍为郡。郡治鄨(今贵州省遵义市西)。元光五年(前130年),郡治移南广(今云南省盐津县东)。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移治僰道(今宜宾市),后移至武阳(今彭山县境)。犍为郡初领县十二,即僰道、江阳、武阳、南安、资中、符县、牛鞞、南广、朱提、存阝马阝、堂瑯、汉阳(见《华阳国志》、《汉书·地理志》)。今犍为县地当时隶于南安县(治所今乐山市市中区)。
南齐时,犍为郡治由武阳迁僰道,仍辖南安、冶官等县(见《齐书》)。今犍为县地属南安、冶官等地。至永元二年(500年),废冶官县,县地仍属南安。
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改僰道为戎州(治所今宜宾市),辖今犍为县地(见《梁书·地理志》)。
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在原南安县境设置沉犀郡,立武阳县(见《北周书》)。这是今县境置县政权的开始。郡、县治均在今犍为县境(见《隋书》、《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北周所置沉犀郡,改武阳县为犍为县,属戎州,这是今县境称犍为县之始。县治所在今治东南十五里。据《元和志》载:“西北至(嘉)州一百五十六里”,“大江、在县西十步”,“大鹿山,在县北一里”,“沉犀故城,在县东南三里”。据此,当在今河口对岸之宝乘寺地带,现为孝姑乡永平村境。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治所未变,并分出北部县地设置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得名。治所在县北九十里之冠英场(见《清一统志》)。同年,复置冶官县,今县地东北部属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犍为县属戎州,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属嘉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嘉州为犍为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犍为郡复为嘉州,犍为县均先后隶之,治所未变(《旧唐书·地理志》)。乾元元年之后,再无犍为郡,只有犍为县了。
后蜀明德三年(936年),铁山僚族攻城,犍为县治由岷江东岸迁至西岸。“县南临大江”,“在州东南一百二十里”,其地当在今犍为治所(见《寰宇记》、《清一统志》)。
北宋初,犍为县仍隶嘉州。太祖乾德四年(966年),废玉津县为镇,并入犍为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县治所移惩非镇(见《宋史·地理志》),其地即今清溪镇。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犍为县属嘉定府。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嘉定府置总管府。属四川行中书省。领县七,犍为即其一。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嘉定府为嘉定府路,省冶官县元代犍为县治《元史·地理志》失载,但据《明史·地理志》所记可以推知,县治在玉津镇(今五通区冠英乡)。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改嘉定府路为嘉定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嘉定府为州,直隶四川布政使司,领县六,犍为即其一。洪武中,县治从玉津镇(在今五通区冠英乡)迁惩非镇(见《明史·地理志》)。后又移治今县城玉津镇。
清初,州县依旧。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为府。犍为县属嘉定府,治所未变。
民国元年,废道制,府、州、厅由省直辖。置县公署,设县知事。犍为县仍属嘉定府,县治在今玉津镇。
民国2年,划全省为七道。将府、州、厅一律改称为县,以道辖县。犍为县属上川南道。
民国3年,改上川南道为建昌道,犍为县属建昌道。
民国19年,撤销道制,以省辖县,犍为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24年,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另设西康行政督察区。犍为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直至民国38年,犍为隶属未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将四川划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行署下设专区,犍为县属川南行政公署乐山专区。
1953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省以下仍设专区。犍为县属乐山专区。
1968年,专区改称地区,犍为县属乐山地区。
1985年5月,撤销乐山地区,改为乐山市,犍为县属乐山市。

罗芮彬(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