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布漂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看官须知,当时布拉格是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省省会,布拉格德意志大学前身由中世纪末期罗马-德意志皇帝卡尔大帝四世于1348年创立,到1882年德国与捷克分治,大学也拆分为德意志大学和捷克大学。
爱因斯坦当布漂,“凶手”是马赫。1867年起马赫到布拉格德意志大学任教30年,声望崇高,德意志大学成立时被推选为首任校长,一手将其建成欧洲名校。28年之后他前往维也纳大学,走前他的学生提议为爱因斯坦专设理论物理教研室。马赫乃实验物理学家,他的学生怎么会提议成立一个理论物理教研室,还请爱因斯坦当主任呢?原来,爱因斯坦发现狭义相对论受到马赫的重大影响,爱因斯坦也自称马赫学生,此乃学界共知。
跟在伯尔尼专利局应聘一样,虽然已经内定,但还得走下程序。按程序爱因斯坦还需一份有分量的推荐信,爱因斯坦的这个推荐人确实够分量,他是德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普朗克在推荐书中大赞:“如果要对爱因斯坦理论作出中肯评价,那可以把他比做20世纪的哥白尼,而这正是我意。”当时布拉格大学聘教授必须经帝国教育部特批,而且奥匈帝国教授都是公务员,公务员必须填报宗教信仰,因为当时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认为没有信仰的公务员不可信任,所以,即使求职者是无神论者,也要按其民族为其指定一种宗教信仰。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官员于是给爱因斯坦填上“信仰犹太教”。其实爱因斯坦根本不是犹太教徒,但他需要这个职位,因此也没提抗议。1911年1月,奥匈帝国皇帝亲批聘请爱因斯坦为德意志大学理论物理学讲席教授,同时聘他为该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薪水约为苏黎世大学两倍。1911年秋天,爱因斯坦安家布拉格。对这次晋升职称最不高兴的是马蜜娃,她必须离开熟悉的苏黎世去陌生的布拉格当家庭主妇,而布拉格和当家庭主妇这两者她都不喜欢。
布拉格位于波希米亚,立城于公元9世纪,以豪放不羁的奢华风格闻名于世,后来上海大流行的“波希米亚风格”,就来自这个地区。布拉格这个古老都城是中欧传统学术中心,爱因斯坦受到热烈欢迎,马上入住前任学监豪宅。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专利局时点的是油灯,到苏黎世大学后工作后改点煤气灯,到布拉格当上教授,终于用上电灯!他脱贫于布拉格。但马蜜娃从头到尾不适应布拉格,而爱因斯坦日益增长的名气更让马蜜娃猜忌。爱因斯坦充分体会到“豪宅不等于幸福”,于是经常逃到布拉格老城环线上的贝塔芳塔沙龙散心。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卡夫卡是那个沙龙的常客。爱因斯坦在沙龙很受欢迎,经常表演小提琴,据说被公评为“相当于交响乐团第7席”。我是交响乐铁粉,但听了40多年仍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不知道“交响乐团第7席”这个评价算是表扬爱因斯坦呢,还是算骂他。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酒吧女主人范约娜,她与爱因斯坦从此结为好友,10年后资助伯尔尼设立全世界第一个爱因斯坦图书馆。40年后,他们成为美国邻居,鸡犬声色相闻,至爱因斯坦老死。此是后话,这里按下不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