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男神”,各国有各国的样板。
我小时候,就一度被“舶来男神”高仓健所吸引。
那是一阵席卷中国的“高仓健”热。这部原名为《你渡过愤怒之河》的日本影片,被中国上海译制片厂译为简明的片名《追捕》,于1978年起在全国热映,影片中的现代化场景令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剧中男主人公杜丘的扮演者高仓健,女主人公真由美的扮演者中野良子,一夜之间在中国家喻户晓。
冷峻的眼神、温雅的微笑、棱角分明的脸、高大宽厚的背影,这位来自日本的“硬汉”是当时中国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时尚男子汉”符号,也为见证“中日蜜月”留下了神奇印记。
其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与日本缔结《中日友好条约》当口,思想的开放与经济的改革,促使中国与日本干戈化玉帛,“亚洲第一经济大国”成为中国争取合作的重要对象。当时中日两国政府从大局出发,对“历史问题”进行冷处理,搁置争议放眼未来,不做不利于中日友好的事儿,不说不利于中日友好的话,真正做到了求同存异,使八十年代的中日关系顺利步入“甜蜜蜜”。
随着“高仓健热”,彼时中国掀起了一场场“日剧热”,日本影视剧在中国很受欢迎,当时的“哈日族”比现在的“哈韩族”更资深,可谓“中青少”三代相结合。日本彩电带着铁臂阿童木闯进中国少年的心,《排球女将》带着魅力十足的小鹿纯子迷住了无数中国男子汉。电视剧《血疑》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光夫衫”、“幸子头”、“大岛茂包”,为人们风迷。
与“高仓健热”“日剧热”同步,中国举国掀起了“日语热”,不少年轻人开始自学日语,一些大学开设了日语专业。1984年10月1日,3000名日本青年应邀访华,中日万名青年在天安门广场共舞,将中日友好的推向“盛世”……
俱往矣。现在崇拜高仓健的中国男青年应该已经不多了,除了时代的跨度,还有的就是中日文化交流断层所致的陌生感。前年岁末,日本大使驻华丹羽宇一郎在卸任告别的记者会上,以夫妻关系比喻中日:“夫妻吵架还可以分手,但日中两国无法分手,而且这种关系比人的寿命要长很多。”
刻在中国六零后心里的日本老男神去了,今日日本男星再在中国创造高仓健热的奇迹恐怕很难,但中日两国交流还得继续下去,但愿中日都能“风物长宜放眼量”,因为从历史而言,日本文化去不掉中国胎记;向未来出发,中国也确实有很多领域应该向日本学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