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车到罗城,雨越下越大,还真的心想事成,在凉厅街喝茶就是最佳选择了。这凉亭街长200多米,临街房屋伸出的屋檐一般都有五米多宽,行走在宽敞的屋檐下,不怕日晒雨淋。街两边的茶座鳞次栉比,全是矮木桌、竹椅子,尽管是下雨天,仍然是茶客不少。我们在一家茶铺落座后,我要了一杯花茶,端上来的居然是青花瓷盖碗茶,古色古韵,令人赏心悦目。少顷,揭开茶盖,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呷一口,清香之中还略带苦涩味,这正是我长期喝茶的偏好。有道是花香调意趣,清茗长精神,不禁想起苏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名句来,继而又暗笑自己想得太那个了。问茶铺老板得知,茶叶产自本地铁山一带。曾见有关资料说,凡在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便可能种出好茶,铁山海拔724米,而且种茶历史悠久,在罗城喝到好茶就理所当然了。大家品茶聊天,摆谈罗城的掌故轶闻,倒也趣味横生。不觉之间,时过中午,走进与茶铺相邻的一家饭店,堂口不大,但很整洁。入席之后,当地友人问吃啥子酒,我提议吃罗城产白酒,友人直夸我是内行,说是几元钱一斤的罗城白酒,其质量其口味不亚于现时几百元一瓶的名牌白酒。他哪里知道我早就是罗城白酒的“粉丝”哦!酒上桌,随即端来下酒菜,啊哈,果然又不失所望,一碟花生米之外,就是著名的罗城干巴牛肉了。多年前,我曾采访过罗城干牛肉的制作方法,由于罗城镇是犍为县回族群众主要聚居区,制作牛肉食品是回民的拿手好戏,受其影响,罗城地区制作干牛肉的名厨甚多,制作方法相当讲究,不仅在牛肉的选料上有严格标准,而且要用至少十几种药材配成的佐料腌制。成品干牛肉,色泽玫红,滋润光亮,肉质细嫩,食之咸淡适口,五香味浓。今天一尝,依然保持了地道风味。接下来又吃到蒸笼牛肉、炒牛肉丝、红烧牛肉,大家都似乎胃口奇好,有人还在品酒,几样牛肉菜便一扫而光了。
罗城美食很多,但我吃饭的时候特别想到酱生姜,以前吃过。那是清朝末年当地“德润生”酱园铺的名牌特产,解放后,“德润生”并入供销社酱园厂,继续生产酱生姜。它是选用上等鲜嫩菜姜,经过漂侵等工艺,加入陈年老酱,用黄豆酱油保汁,精制而成。产品色泽金黄,鲜味扑鼻,咸淡适宜,入口脆嫩,上宴席堪称佐餐佳肴,作为家常小菜久吃而不厌,用于烹调佐料平添风味,县有开胃去寒之功能。如果还在生产,稍加包装,便于携带,馈赠亲友,经济实惠,游客争购当为意料中事。
“山顶一只船”独一无二,加上“舌尖上的罗城”魅力,古镇罗城越来越吸引人了,那天看到冒雨游罗城的何止我们这拨人呢。(作者:毛希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