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基地
广州动物园于2002年10月成立科研中心,配备了包括高工、博士等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在内的技术人员,专门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工作,现有微生物实验室、营养分析室、人工辅助生育研究室,以及人工孵化室、育雏室和占地60000m2的研究基地,环境优雅宁静,适合野生动物的栖息。 2002年至今先后有400多头(只)动物在此饲养,许多珍禽异兽,如金丝猴、丹顶鹤、小熊猫、金钱豹、松鼠猴、白沙长角羚和梅花鹿等在此繁衍生息,为公园展出提供了有力的后备保障,同时也为野生动物的移地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科研中心成立以来,在笼舍丰容、动物适度驯化等实用技术方面积极探索和推广;2004年首次实现了小熊猫在广州地区的成功繁殖;2005年在广州市首届留交会企业难题招贤中我园“黑猩猩人工授精及精液保存的研究”正式立项,成为广州市参加招贤项目的13个中标项目之一;2006年,长期困扰我园的丹顶鹤喙、趾畸形问题得以消灭;2007年1月由广州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定我园完成的“华南虎营养与生殖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课题组成功攻克了黑猩猩人工授精及精液保存的所有技术障碍,保存18个月的黑猩猩精子仍保留高水平的活力。
2005年12月我园机构优化,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将科研中心改名为科技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名,技术工人12名。科技科除开展科学研究以外,更将动物保护教育作为重要职能,提出了国际化视野、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主动服务社会的精神、建设和谐、合作、向上的团队等一系列工作目标,引起广泛关注。2006年来,我园先后被认定为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7年广州市参加全国科普工作日先进单位。日本、法国媒体先后来我园采访“动物与地震”科普教育系列主题活动,美国CNN在2008年6月4日向全球播放了我园华南虎保护与研究情况,芬兰“芬中友好协会”会长Ilkka Hannula先生专程于2006年来到我园拍摄有关华南虎保护和研究情况,“以便回国宣传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做的积极贡献”。
广州动物园兽医院是我国较早建立的以野生动物疾病防控为主要业务方向的综合性兽医院。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兽医院已建立完整、成熟、先进的动物疫病防控与动物疾病诊疗体系,形成了诚朴、勤奋、实干、创新的优良作风,构筑了结构合理、精明强干、勇于创新的技术团队。全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名,其中高级兽医师5名,兽医师4名。蔡勤辉院长担任中国动物园协会华南虎保护委员会委员、专家, 中国动物园协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兽医组副组长职务,蔡勤辉院长、黄勉副院长等3人担任广州市科技局农业技术评审专家、广州海洋馆技术顾问、广州市小动物兽医学会荣誉理事等职务。
兽医院是广州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之一,建有兽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重大动物疫病监控中心、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心等,拥有B超、X光机、动物生命监护仪、麻醉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兽医院先后成功救治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等一大批珍稀濒危动物,其中大熊猫中毒性贫血、黑猩猩传染性肝炎、华南虎肝肾综合征等20多种病例与治疗方法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为了规范动物疾病诊疗和扩大交流合作,兽医院先后与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多所动物园开展密切的合作与学术交流,积累了大量的动物生理与疾病资料,并利用电脑和网络构建了宠物、经济动物和濒危动物生理生化数据库、兽医生物统计学程序、计算机辅助诊断与远程协助系统等动物诊疗网络支持系统,在各类技术交流会上发表论文达二百多篇。
同时,兽医院又是国内多所院校和动物园的实习基地,多年来培养了一批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友好支持了省、市野生动物保护站以及国内动物园的野生动物救治和捕捉工作,多次受到社会各界的表扬,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