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少数民族(畲she族)

家乡区县: 江西省铅山县

 

铅山县是江西畲族居民主要的集居地,人口3000多人,有2个畲族乡,即太原畲族乡和篁碧畲族乡,天柱山乡和湖坊镇等地还有长寿、叠石等畲族村。

铅山的畲族居民,主要分布在铅山南部山区的太源、篁碧、天柱山、陈坊、湖坊等山地,一般几户或几十户聚居山间小盆地或山间河谷。
铅山畲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从饮食到服饰,从日常劳作到过年过年聚集,都保持着浓郁淳厚风俗习惯。这是一种最生动、最丰富、最传统的人文景观。

●服饰
现在铅山畲族男女服饰基本类同于当地汉人。但仍尚存一定的民族特色。其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裢裹绑腿的习惯。
明清以来,畲族男人穿无领青布短衫,无腰直筒裤,袖口与裤筒较大。
畲族妇女服装又称为“凤凰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衣领、右襟和袖口镶花边。冬夏以花布裹头,中为竹冠。冠筒状,高约6厘米,周约3厘米;上用花布或红布裹绕,其纬是用各色石珠穿成珠链,挂在冠的周围。这些石珠如绿豆大,其色有白、蓝、绿等色,以线盘之,每串长约60多厘米。其发式和汉族不同。妇女们平时在不戴竹冠时,不髻不鬟,仅绕旋于后,或以花布为帽。
全套“凤凰装”一般作为畲族女子的嫁衣。
●发式
畲族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还插一根银簪,再佩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畲族妇女发式称为“凤凰髻”,16岁前少女用红绒缠辫子,盘绕头上,额前留“留海”,畲族称为“布妮头”。成年已婚妇女发式畲族称为“山哈娜头”。
●婚嫁
畲族婚嫁较自由,畲汉一般不通婚,原有唱山歌定情、说媒、定亲、婚娶等习俗。畲族的婚礼比较简单。男方送一副银手镯,再加一条银围裙链,就算厚礼了。女方嫁妆以犁、耙、锄、柴刀为主,家景好的也有以水牛、牛犊作为嫁妆的。古代畲民迎亲多为“背婚”,清代以后,多为“走婚”,就是结婚那天,新郎前往女家将新娘接至家中。男方除了力所能及的摆酒请客以外,还要唱婚歌;甚至“长夜对歌”,通宵达旦,在不同的时辰对唱不同的歌,直至天晓收“歌台”。
●丧葬
明清时候畲族人死后即移屋外,或入殓后抬棺置山麓,以示不忘其远祖盘瓠打畲人哭霄,以歌代哭,其歌名曰“哭歌”。畲家墓穴多横掘山洞。隧葬,称“龙棺葬”。
●饮食文化
山地家耕的畲族,其食物来源多为旱地农作物,或者靠山吃山,直接来自山林果品菜蔬,飞禽走兽。50年代之前,畲民还食用自家耕种的旱稻,这种“种于山,不水而熟”的旱稻称为“畲禾”。畲族副食品多取之山,畲民长年以自种菜蔬,瓜豆和竹笋佐餐,还上山狩猎寻觅野味。畲族传统节日食品还有农历三月三的“乌米饭”,端午的“菅粽”和年节“糍粑”
畲族人都爱喝绿茶,家家种茶制茶。他们认为饮茶一可解渴二可治病,习惯将原来碗中的茶连冲三次开水。一喝则三大碗。客来也如此。若不喝第二杯,认为没礼貌。

 

小泉(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