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产业
50年代初期, 全镇粮食平均亩产80公斤,总产36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02万元;1978年,平均亩产307公斤,总产1464万公斤,农业总产值42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倡科学种田,借助先进技术和农机具进行耕作,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进入90年代后,全镇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稳产高产田占可耕地的90%以上。 1990年以来,连续4年被评为聊城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766公斤,总产达267.7万公斤。
1991年以来, 大力发展高值田,实行粮林间作,果树面积达到560公顷,2000年果品产量5000吨。全镇共建蔬菜大棚1700个,主要种植黄瓜和其它时鲜蔬菜,成立了2个蔬菜批发中心,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7万吨以上,亩产值2.2万元。
2000年, 全镇农业总产值1.3亿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6900万元,林果业总产值1638万元,畜牧业总产值1998万元。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比为3∶2。农用机械总动力4.4万千瓦,灌溉总面积380公顷。
第二产业
1949年前,全镇没有象样的工业,仅有少数砖瓦窑场和铁器加工作坊。新中国成立后,手工业有些发展。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面粉厂、砖窑厂、酒厂、被服厂、水泵厂、磷肥厂等小型工业。1961年以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镇内工业在经营体制上逐渐形成了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少量个体所有制并存、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局面,其主要形式有:手工业合作工厂、 手工业合作社、手工业供销生产社、手工业合作小组4种。1978年,从事第二产业人员2950人, 产值9500万元,为1949年的49倍,实现利税800万元,工业门类和工业产品均有所增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内工业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进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全镇不仅工业企业单位、工业门类、工业产品不断增加,而且效益有了较大提高。1979~1987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在25.15~38.2%之间。 1987年,该镇的镇办工业企业主要有:农修厂、造纸厂、西窑厂、 露酒厂、畜产品加工厂、食品厂、纺织配件厂等,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总产值230.9万元。 该镇村办工业企业主要有耿儿庄纸厂、前张义堡纸厂、南街窑厂、西谷子头窑厂、刘东窑厂、徐三里猪毛厂等企业,从业人员140人,年总产值147.6万元。其中冠县纺织机械配件厂是镇骨干企业之一,是在原冠县电扇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生产纺织机械配件35个机型,近3000个品种,有的被评为优质产品,销往邯郸、 保定、天津、石家庄等地,该厂生产的SCB-3电脑计量控制仪填补了地区空白。该厂连续4年被评为一级信用企业, 并被聊城地区评为先进企业。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工业企业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型、加工型经济向市场外向型经济转移。逐渐形成了造纸、食品、机械配件、化工、建材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65个,从业人员1.1万人,产值5.4亿元,实现利税4800万元。主要企业有:车龙机械厂、国强塑料厂、劳武纸厂、桐木拼板厂、轧钢厂、东环彩印厂等。
第三产业
1949年前,镇内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靠集市贸易。50年代初期,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700多人。 1953年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全镇改造私营商业完成率达到95.2%。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发展。 1978年,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800人,总产值8700万元,完成利税520万元。1984年,全镇国营商业对内部经营体制进行改革,逐步推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责任制及租赁承包制,商品购销均呈上升趋势。90年代,个体私营商业发展迅速,国有、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镇政府作出一系列发展商业的优惠政策,重视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商户来境内发展。由于镇政府驻地在县城内,使全镇商业发展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尤其是餐饮业、服务业、食品业等商业门类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8500人,总产值4.28亿元,实现利税4200万元。
特色产业
镇内的特色产业主要有大棚水果、木材加工、陶工艺品、轴承加工、特钢铸造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