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地震震不倒,洪水淹不到,干旱旱不了,这地方就是地灵人杰的大竹。其实大竹的好一两句话说不完,在这里我们只聊聊大竹的吃的。
一 、首先说说大竹的黄粑
图片 (本图片从老家三队张兴林空间盗来)图片
黄粑,是大竹一种特有的食品。每年腊月十几里,我们大竹人就开始做黄粑。做黄粑的工序比较复杂,分为烧碱灰,泡米(四成糯米、六成粘米),泡黄栀子,推磨(把米用石磨磨成浆),蒸黄粑,打黄粑,印花等。为了便于保存,做好的黄粑在第二天就必须放在烧好的谷草灰水里浸泡,每次吃之前再拿出来。黄粑的吃法很多,可蒸好裹红糖水吃、炕出锅巴加糖吃、和醪糟一起煮着吃,和面条一起煮着吃,最好的是在火上烤起吃。
二、在此不得不说的就是大竹的面条
(这是一种造就了大竹的面馆80%都月收入上万的一种神奇面条)
说起大竹面馆,七嘴八舌都不得示弱。最早八十年代深入人心的恐怕要算“满园春”了,店铺不大,味道一流,每天六点开张,不到中午就打烊,门上贴一纸“单打独斗,只卖面条”。据说慕名来满园春吃面的人经常看到的是长龙一条。因此,很多人对满园春是可遇不可求。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现在的“建平面”也毫不示弱。老板同样是技艺超群加记忆超群,一次性下锅几十碗面不浑汤,眼快手快动作之麻利,谁先来一分谁后到一秒,谁多菜谁少辣椒,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也无论你坐在哪个位置,他从不会端错一人。
其实大竹的旮旯角角的面馆都生意红火,不管是国外回来的,还是北京广州来的,只要来了大竹不吃一碗大竹的面条恐怕要终身遗憾。只要吃了第一碗不用你带路他自己就会自觉的去吃第二晚、第三碗。从此大竹面条在他们心里魂牵梦绕。真不是吹牛,北方算是面食当道吧,但北方来的朋友吃了大竹的面条后回家再吃面条时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大竹面条。大竹面主要是碱面,做法独特,入味快,口味香。因此要想在其他城市开个大竹这样的面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恐怕得先开个大竹面条加工厂才得行。大竹面的诀窍不光如此,更重要的是臊子(杂酱),每家面馆都有自己的独门杂酱秘方,传内不传外。要想偷师学艺那就的先交一笔不少的师傅钱。大竹人吃面条是有讲究的,首先要来碗活汤,活汤里放点葱花先清清肠胃再吃面条,大竹面条还有种吃法就是鸳鸯,一半面条,一半包面(北方人叫馄饨,四川人叫抄手)。混搭着吃那口味也莫摆了。来大竹的朋友用面条来招待你真不是我们小气,而是你们的福气。
三、说起大竹美食,除了带不走的面条,再说说能带走的美食。首屈一指恐怕要数“东汉醪糟”了,这才是大竹的真正骄傲,远销东南亚,享誉全球。
醪糟又名甜酒。是用优质糯米蒸熟降温后,加曲药混匀发酵而成。风味独特,醇香清甜,有补气活血,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的功效和食用简便的特点。大竹东柳醪糟以其味道鲜美,造艺精良成为醪糟之佳品,特中之优酿。其实早在清代光绪年间,东柳醪糟就名扬遐迩,享誉川内外,凡路经大竹者,无不亲临品尝,以祭口齿,清润胃肠。 随着东柳醪糟知名度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产品源源不断远销北京、上海、西宁、山西、南京、天津、广州、内蒙、乌鲁木齐等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产品先后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巴蜀食品节金奖、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第26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标志产品。1995年东柳醪糟送展首都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华夏文化促进会成立五周年暨文化养生委员会成立大会,被大会指定为专用食品。1998年又被四川省技术监督局评为群众喜爱商品,被四川省旅游局评为四川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名牌产品。
其实说到大竹醪糟,很多老一辈的婆婆奶奶大妈级别的自己都会做。不为别的,家里添了孙子孙女,当婆婆的必定出一窝自己亲手酿的醪糟给儿媳妇坐月子吃,这个习俗一直演变下来凡事大竹的准妈妈们都会足足吃上一个月的醪糟。否者小孩没奶吃就别怪老年人没提醒你了呵。
大竹有这么多的美食,进一步说明了大竹人不光爱生活、还会生活更懂生活。只有爱生活的人才会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只有会生活的人才会把日子过的其乐融融,只有懂生活的人才会齐心协力的把家庭建设的火火红红。生活过好了,我们生存的这个大家庭——大竹还能差到哪儿去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