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学德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

家乡区县: 山东省冠县

一 中学德育现状分析
1、德育地位不落实
这首先是由于认识的不一致和片面性所导致的。一些人认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就不那么重要了,他们不懂得,加强思想教育,把德育摆在学校一切工作的主导地位,这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而且也是当前的实际需要。同时,人们对学校工作中的“教学为主”与“德育为首”的关系认识不清,常常把它们对立起来,不懂的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所作出的强调,前者是从中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绝大部分时间用与教学这一角度上说,应坚持以教学为主;后者则是从在学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德育决定着各育和学校的性质、方向这一角度上说德育起着主导、灵魂的作用。由于对德育的认识不够一致,因而不能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未能完全落到实处。
地位不落实与片面追求升学率也紧密相连。在不少地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的分数牵制着学校的个项工作,仍是实际工作的硬导向,办学思想不端正。在这种办学思想指引下,德育工作不能真正到位,或者是事倍而功半。
缺乏与各学科教育的协调共进。是导致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学校德育工作单兵独进由来已久,且较为普遍。德育工作者往往仅重视思想品德课、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团队建设,忽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之德育功能。一线教师多数扮演着“经师”的角色,而非“人师”。这种状况业已造成学校德育丧失学科教育主阵地,使得德育效果难以彰显。实践一再向我们表明,学校德育是全面育人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学科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协调各种教育力量,打一场全方位育人的立体战,而非孤军奋战。也只有样,德育才更有实效。
2、德育实效性差
德育实效是德育工作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作用于德育对象认知行为的成果,是一定阶段内预期任务目标的完成率和到达度,或者说德育工作的成功率。由市场经济的社会效应有双重性,当前一些消极因素和腐朽现象干扰、抵消以至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成为影响德育实践的主要原因。比如:“一切向钱看”的影响无孔不入,成为中学生思想的腐蚀剂,增加了“为人民服务“教育的难度。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青少年不懂的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引入道德领域,因而金钱观念的不断升温,削弱了乐于助人,奉献精神教育的力度,学生公益活动的热情和主动性下降。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钱和权的交易,关系网等不正之风挫伤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个别地方出现直接的或变相的买卖文凭的现象,升学、参军、找工作看谁的爸爸有权或者有过硬的关系。
教师的师德、责任感、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德育实效的优劣。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但他们应当看到自己是德育的主力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工作某些弊端的严重性、危害性。一是形式主义,组织活动工作周密安排,指导,走过场而不重实效;二是弄虚作假,领导要听课,教师事前指定同学重点准备;毕业生的操行评语拔高现象普遍,甚至对学生犯过的严重错误也故意不作记载,不仅对其他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而且使犯错误的学生升学故伎重演,越陷越深;三,师德不佳。有的教师“下海”,在课堂上向学生推销商品;有的教师向学生索要礼物;有的教师甚至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导致不良后果。
3、德育方法理想化与简单化
德育方法理想化一直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一大特色。长期以来,中学德育注重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给他们提供过分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认为理想与现实情况是完全符合的。面一旦他们步入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会使一部分人猛醒,也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并最终导致他们对学校德育的怀疑,德育的持久作用必将难以为继。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辩证施教的方法。
问题的另一面则是,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化。一些德育工作者不辞辛苦,但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令学生难以接受。他们不懂得德育的过程是情境体验的学习过程,不懂得德育不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有的伦理规范,而是必须将之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
4、德育评价机制形式化
学生良好品德之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他们终生孜孜以求。周恩来同志指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正是强调良好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长期性。这是德育区别于知识技能教育的根本所在。这一特点要求有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与之相适应。然而,一些教育行政机构评价一所学校德育工作之优劣,则往往有流于形式之嫌,其常规做法是提前通知。而作为应对,学校常采取突击准备与强化训练并举,以便获得好评。这种评价尚未形成制度化,随意性很强。一套科学的、常规的评估机制尚未建立。至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如何,则往往在评价之外,而形式化的评价机制必然会使学校德育工作边缘化和实际上的弱化。

Hsdsa(2014-11-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