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萧军公园(原为凌河公园)北部的密林旁,有一座花岗岩结构的陵墓,著名作家萧军就长眠在这里。萧军墓园占地80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花岗岩铺就,墓园四周护栏采用花岗岩材质镶嵌而成。墓园正中面积81平方米,象征老作家终年81岁。墓园中央面南,竖着二米多高的萧军墓碑,墓碑由碑体和“基座”两部分构成。碑体高一点六米,宽零点七米,是用一整块白色花岗岩雕琢的,并且前后镶装着黑色理石。“作家萧军之墓”几个行书大字,就凹刻在正面理石上,字体是从鲁迅书稿上辑字放大的;碑阴,有墓志铭,全文如下:
作家萧军(一九〇七——一九八八)本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凌海下碾盘沟人。生前曾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
萧军早年投身民族解放运动,“九· 一八”事变后开始文学创作,用笔唤起民众反满抗日。后,去上海,在鲁迅先生指导下,从事左联文学活动,参加《海燕》、《作家》、《七月》等刊物的编辑工作。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八月的乡村》被誉为抗战文学的一面旗帜。萧军先后两次去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称他是“极坦白豪爽的人。”一九四八年至一九八〇年,萧军蒙受不白之冤,在艰难环境下创作出《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和《吴越春秋史话》等文学著作。丰富了祖国文学宝库,深得国内外读者们的敬重,他是鲁迅先生忠实的学生。
萧军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仍光明磊落,刚直不阿,他对故乡充满深情;对党、对祖国忠贞不渝,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是我们党的真挚朋友。
碑体立在七十公分高的花岗岩基座上,这基座也是用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其棱角分明,线条洗练、图案装饰简洁明快!体现着萧军性格。在这块沉重的基石下埋葬着萧老的骨灰。此碑向北约三米处立着高大的花岗岩屏壁,一排整齐的浮雕图案嵌在屏壁上方,令人感到深沉、古拙。屏壁底部是用凹凸不平的“蘑菇石”砌筑,象征着萧老粗犷和倔强!萧军那首著名的言志诗,刻写在屏壁中央:“读书击剑两无成,空把韶华误请缨。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这一行行仿萧军手迹的阴刻大字,使屏壁默然生辉。墓碑在屏壁衬托下显得秀美、挺拔!整个陵墓建筑被绿树掩映得浑然一体,清晰洁白。现“萧军墓”已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萧军,1907年7月3日(农历5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凌海市(时称奉天省义县)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1928年,萧军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并开始用白话文写作;1933年,萧军与萧红结婚后出版
了第一部小说、散文合集《跋涉》,其中有他6个短篇;1934年11月,“二萧”到上海,得到鲁迅亲自指导,参加了《海燕》和《作家》等杂志的编辑工作;1935年7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由萧军自费出版,鲁迅、周扬、乔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1938年,前往西安,途经延安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接见。在西安,他与萧红协议离婚,后与王德芬相识并相恋,结为夫妻;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并在鲁迅研究会工作;1946年,萧军重返哈尔滨,先后担任了东北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化出版社社长、《文化报》主编等职务。后因为《文化报》与《生活报》论争事件,萧军成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被排斥出文艺界;1951年,调至北京市“文物组”当文物研究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迫害。粉碎“四人帮”后,萧军得到平反,恢复了名誉。1988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