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2年(1863年)春,当时农民四处起义,暴动不断发生,直接影响京城安全。清王朝为保住皇位,计蒙修建北京至汉口的铁路运输线,以随便时调遣湖北、河南的清兵,保卫京都的安全。当局开始在源汇寨动工修建铁路。
当时所修铁路线从沙河北小高庄一直正南,车站建在源汇寨大东门门口,顺延到干河陈村东头。当时的铁路大桥恰建在沙河老虎头的上端。这座铁路大桥是清政府城堡给英国人修建的,大桥刚建成,正遇沙、澧河洪水暴涨,大桥被冲垮。后经中国人自己测绘,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把铁路线东移700米(既现在的位置),形成大弧型,避开了沙、澧河交汇后的急水头,确保了大桥及铁路的交通安全。清光绪28年(1902年)铁路大桥建成。
清光绪32年(1906年)之前,源汇寨的南大街,北大街,顺河街,东大街是最繁华的商贸四条街,从东门到现在的万庄是一片肥沃的耕地。
随着京汉铁路的通车和商贸的快速发展,民国19年(1930年)漯河镇分为两镇。寨内和牛行街定为漯河镇,火车站附近的马路街、老街、煤市街、竹木街定为五权真。民国22年(1933)10月,明国政府22路军总指挥、河南省民政厅厅长张钫驻防漯河,并书写了“漯河镇”石碑。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豫北和两湖战乱,漯河镇一时成为豫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豫西警备司令部曾设于寨内。其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央银行、河南省农工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在漯河镇设立分支机构。抗日战争胜利后,漯河镇与五权镇合并统称漯河镇,镇公所一直设在寨内顺河街。
民国37年(1948年)7月1日,中共豫西二地委决定:“漯河镇从郾城县分设,改为漯河镇为漯河市(县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