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一个很宝贵的资源,我们在文艺的海洋里徜徉,我们就会获得很多有用多的知识和涵养。尉氏文艺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我们尉氏的宝贵财产,让我们在尉氏文艺的海洋中徜徉吧。
先谈谈历史古代名人吧。1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正定儒家经本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0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都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2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借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这些历史名人都为尉氏文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说说尉氏现代名人。1 唐喜成(1924—1993年)小名发伸。河南尉氏人,是著名的豫剧“二 唐喜成本腔”(假声)演员。他幼年唱男旦,17岁嗓音失润,遂苦练武功,改演武生和花脸,同时悉心钻研假声唱法,终于练出了很好的二本腔,成为唱做俱佳的生角演员,人称“响八县,一拿三”(即生、旦、浄三者皆能)。唐喜成的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声音洪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控制自如。特别是吐字清晰,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悦耳,这在梆子戏二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在五十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代表剧目有《南阳关》、《辕门斩子》、《三哭殿》等。 2 牛得草(1933—1998年5月30日),男,汉族,著名豫剧丑角,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开封市人。原名牛俊国,牛得草是艺名。1998年5月30日,牛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终年65岁。牛得草原名牛俊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与常香玉一样牛得草在全中国范围内受到豫剧爱好者的喜爱。他技艺精湛,擅长丑角,唱腔诙谐幽默,自成流派。代表作品有《卷席筒》、《唐知县审诰命》等。后者由牛得草亲自执笔并主演,在1979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七品芝麻官》并获第四届“百花奖”最佳戏曲影片奖,其中的一句台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脍炙人口。牛得草生前获评中国国家一级演员职称,他的学生有金不换(梅花奖得主,现任中国国家一级演员)张仙草(全国豫剧十大名丑获得者之一) 等人。1993年参与春晚 戏曲小品:《群丑争春》。 现代人为尉氏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现在尉氏也有各种文艺演出,例如尉氏好声音,尉氏电视,尉氏广播,尉氏书画大展等都是尉氏宝贵的文艺财富,所以我们要学会发扬的继承让我们为尉氏的文艺继续做贡献吧,如果哪天你有兴趣和时间就来欣赏一下尉氏的文艺文化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