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编辑
教育设施
二中拥有先进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功能齐全的多功能电教室、语音室、电脑室,书籍繁多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此外,还专门为内宿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建有一座宁静、舒适的学生宿舍和一个宽敞、明亮的学生食堂。
师资队伍
在人为本、重人格、育英才、创名校的教风指导下,活跃着一支经验丰富勇于创新的优秀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二十多人,中级职称的七十多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人他们中有的享誉教坛,硕果累累,有的崭露头角,颇有建树。
办学目标
人为本 德为先 质为上 重人格 育英才 创名校是二中一贯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全新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硬件、软件”建设一年上一个台阶,,正朝着现代化的要求迈进。
2组织沿革
编辑
60年代
惠州市第二中学位于惠城区桥东菜园墩西枝江畔,与下浦滨江公园隔江相望,地理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它创办于1960年9月。
惠州市第二中学原系惠州第一小学、第二小学戴帽初中班,经合并整顿后于1960年9月正式成立“惠州镇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吴浩,教导主任杨仕良,随后接任的有邓诚、丘杰,总务主任古志芳。二中初办时由市委副书记曾玲同志任名誉校长。当时学校规模小,只有11个教学班,师生约600人(其中教工40人左右)。并且校舍狭窄、设备简陋、师资薄弱,全校仅有课室11个,仪器室、图书室各一个,篮球场一个,科组联合办公,教师绝大部分是小学抽调上来的。
1962年秋,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该校教职工进行大改动,从兄弟中学调进一批教师,原由小学升上中学的教师分别调到华侨中学或小学。1963年冬随着行政区域重新划分,惠州镇从惠阳县分出并晋升为惠州市,“惠州镇初级中学”正式改名为“惠州市第二中学”。当时有12个教学班,学生700人,教职工约50人。
1967年,吴浩校长调离二中,由肖光(女)接任校长一职。副校长黄户珊,政工主任卢石源,教导主任谭健,总务主任李忠友。1968年秋,市二中与市三中(现华侨中学)合并为惠州市第二中学,不久后又分开。同年开始招收二年制高中班二个,逐步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初高中共有14个教学班,学生约800人,教职工约55人。
60年代,二中校舍虽然比较陈旧、简陋,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是二中师生愤发向上,自力更生,曾用几个月的时间,把校园西边一大片低低洼洼的杂草地、池塘,填平建成学校运动场。并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做到活学、活用,当时二中组成一个讲用团,由副校长黄户珊(革委会主任)带队,到惠阳地区各县巡回讲用。也常组织学生到挂钩工厂惠阳机械厂学工,并且有大批初中毕业生响应党中央号召,上山下乡。二中学军、学农、学工全面大开花。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虽然有一部分教师被打入过牛栏,校园内也曾发生过武斗,但总得说来,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70年代
1970年,二中迁入原惠阳高级中学校址上课,闫久发同志调到二中担任校长一职。副校长黄户珊、张丽娟,政工主任卢石源,教导主任叶祝生,总务主任李忠友。新学期开始,高中一年级招收12个班,初中14个班,共26个教学班,学生1500人。1970年的7月,调入四十多名新教师,这是二中教师队伍的又一次大调整。这些新教师中,有约20名七O届华南师范学院毕业生,因他们工资为47元,所以称为47军。这些人有:卢尚德、梅清美、周羡、吴水生、黄天宋、许俊通、陈俊辉、钟晓、张桂芳、陈敬春、黄雪英、石招平、周自宽、汤梅发、唐孝猛、方振发、张盛光、叶镜明、郑廷雄、李素纯等。另外,二中本校毕业留校从教的有10人:李惠玲、杨兰兴、陈锦新、李玉坚、吴容盛、王师旺、蓝信光、郭进生、李定珠、翟招明。还从农村中招回知识青年10人,有:王师通、赖宜勇、郭金清、刘荣居、周冠粤、陈茂林、邓雪英等。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成了教学骨干。
由于有大批的优秀教师,二中发展迅速,在教学、文艺、体育方面屡建殊荣。其中,1970年到1973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市教工篮球赛第一名。1971年在惠阳地区教师文艺汇演上,学校教师表演的大合唱《长征组歌》,获得第一名,此后,惠阳地区在二中设点搞文艺比赛,该校年年榜上有名。1971年,惠阳地区教育处在二中设点组织暑假教师学习班。到1972年,惠阳地区又在该校搞“教育改革”试验点,效果显著。另外,学校搞勤工俭学,在冷水坑和螺山办起了农场,农场搞得有声有色、热火朝天,学生每隔半个月到农场学农。
1972年8月,闫久发同志调离,丘其文校长上任,直至1975年7月。副校长李泽槐,政工主任卢石源,教导主任叶祝生,总务主任李忠友。学校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全校有30多个教学班,学生2300多人,是二中历史上学生人数最多的时期,教职工也超过了100人。
1975年8月,由李泽槐接任校长一职。这几年,教学班保持在25~30个之间,学生人数2000人左右,教职工约100人。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二中应届和历届(当时有大批人回到母校参加复习班)高中毕业生参加了考试,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学,入围人数和市一中一样多,不少人被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医学院等名牌大学录取。1978年,该校学生黄万年还考入了清华大学。在这几年,学校对教学工作抓得很紧,高考都取得良好成绩,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得到大家的认可。同年该校陈信展老师代表惠阳地区参加省运会航模比赛,取得个第四名。
1979年,由于二中校舍要退回给复办的惠阳高级中学,二中搬回原校址(菜园墩26号),并和当时的六中合并统一称为惠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设在现侨中,高中部设在现二中。一年后,又分为二中、六中两间学校。刚搬回时,学校只有两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教学楼和两排低矮的平房,外加一个坑洼不平的小操场和杂技团留下的练功用的小礼堂,办学环境和条件都较为艰苦。
80年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二中生机勃勃,校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写下了八十年代壮丽、辉煌的篇章。
1980年,校长李泽槐,副校长卢石源、叶祝生、蔡汉宏,政工主任巫翩,教导处主任梁玉阶,总务处主任李忠友。学校有22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0个班,高中12个班),学生人数1352人,教职员工112人。 1981年,校长黄秉钧,副校长叶祝生、张佑昌,政治处主任钟树林,教导处主任温钦明、黄连双、刘琛,总务处主任李忠友,团委书记文丽。学校有2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8个班,高中12个班),学生人数1162人,教职员工108人。在这一年,学校表彰了大批“红花少年”和“三好学生”,沈新民同学还被录取为人民解放军航校学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该校的夏尚胜老师,为广州市110中学的老师上公开课,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1982年,领导班子不变。学校有19个教学班(其中初中8个班,高中11个班),学生人数1151人,教职员工105人。学校兴建了一栋四层高的理、化、生实验楼,曾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教学更为直观、有效。这栋实验楼一直使用到2000年才拆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教研方面,也开展的不错,省教育厅教研室在该校进行数学练习册使用试验,效果显著,外市有大批老师前来听课、取经,并在省研导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83年,领导班子不变。学校有19个教学班(其中初中9个班,高中10个班),学生人数1120人,教职员工109人。学校各项制度日渐完善,加强了各方面的管理,教学秩序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各班都开展了“向张海迪学习”的主题班会,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国庆节还举行了游园活动,元旦举行了文艺汇演,校园学习气氛既紧张又轻松。
1984年,领导班子不变。学校有2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0个班,高中10个班),学生人数1271人,教职员工105人。开展了团基本知识讲座,有很多学生写了入团申请书,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到“五四”青年节这一天,一大批新团员宣誓,光荣加入了中国共青团。
1985年,刘维锋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黄秉钧,黄连双任副校长,张佑昌任党支部副书记,政教处主任刘万祥,教导处主任陈毅强,教导处副主任陈钦修,总务主任高友亮,团委书记黄惠霞。学校有22个教学班(初中8个班,高中14个班)学生总人数1384人,教职员工105人。该校陈信展老师代表惠阳地区教育局(唯一教师代表)参加广东省中学物理教改经验交流会,并在会议期间发表论文一篇。陈绍霖老师与惠阳地区教研室王中武副主任,一同负责全地区升高中招生统考的命题工作(唯一教师代表)。
1986年,黄毅强同志任职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张佑昌、刘万祥,办公室主任陈钦修,教务处主任陈毅强,教务处副主任陈绍霖,总务处主任高友亮,团委书记黄惠霞。学校有24个教学班(其中初中9个班,高中15班)学生总人数1510人,教职员工108人。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建成一座4层24间课室的教学楼。该校今年中考名列普通中学第一。
1987年,领导班子不变。新学期开始,有很多学生争先报考该校。学校共有25个教学班(其中初中8个班,高中17个班)学生总人数1579人,教职员工110人。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与要求,该校黄毅强等8位教师被评为高级职称,还有一大批被评为一级教师,在市内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市田径运动会上,该校高中组团体总分名列第三,李文星同学还打破了三级跳远的市纪录。
1988年,原惠阳地区改为惠州市,该校隶属惠城区教育局管理,领导班子不变。学校有25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0个班,高中15个班),学生总人数1444人,教职员工108人。教学大楼加建二层,总共6层36间课室。
1989年,该校领导班子不变。学校有29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5个班,高中14个班)学生总人数1566人,教职员工113人。团队工作成绩显著,被团区委授予先进团委称号。在城区组织的团歌比赛中,获二等奖。在城区青年文艺花会上,该校荣获优秀节目奖。该校升中考、高考各项指标均获城区面上中学第一,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