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历史名人(一)

家乡区县: 浙江省萧山区

先贤们的精神是华夏的民族精神,他们生平的业绩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同样也是萧山人民永远学习的风范。
一、卧薪尝胆
勾践(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是春秋后期越国的国君。父名允常,他的祖先,相传是禹的后裔,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
春秋时期,越国古称大越,地处东海之滨,有渔盐之利,境内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物产丰富。越王勾践任用文种主管内政,范蠡主管军事,使越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萧山属越国疆域,而且是越国的西北大门,战略要地,吴越屡次战争,大多是在萧山发生或经过萧山。由于是越国军港,所以勾践对萧山非常重视,自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接位以后,时来萧山巡视,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勾践常在长山种荏,荏是一种草木植物,叶苦,故长山又称荏山,今长山脚下尚有一村用荏山之名。
从历史资料中查阅到,先后七次大的军事活动中,越出兵伐吴及北上争霸共有八次之多,吴越“夫椒之战”中(今江苏吴兴),越军大败,勾践求和,并携妻赴吴为人质。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在吴国那些日子,他每天吃饭时都要尝尝挂着的一颗苦胆,晚上在柴草堆上枕戈而卧,苦心焦思,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典故,今湘湖老虎山洞有尝胆亭遗址保存。两千多年以来,勾践这种卧薪尝胆立志复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奔竞不息,奋发图强,从围海造田和发展经济中体现了出来,衍变为今天的萧山精神,是有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这就是中华民族之魂。
周元王三年(前473),勾践接到西施等提供的情报后,勾践集中优势兵力数万,众志成城。此战吴军大败,死者不可胜计,落得吴国太子被杀,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灭吴后,引兵北渡淮河,迁都琅玡(今山东胶南县琅玡台西北),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与齐、晋各国会盟,献贡周室,周元王亦使人向勾践赐胙,封其为伯。勾践于是号称霸王,也是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是萧山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文化之一,又是湘湖文化的重要篇章,也是萧山旅游的根本源泉。
二、萧山文化之先河——许询
许询,字玄度,号征君,东晋高阳(今属河北)人,后居萧山,为萧山许姓人的始祖。询父名许归,字仲仁,从晋元帝司马睿过长江,任会稽内史。有四子,许询排行第二。
许询为东晋初颇有名望的处士。“有才藻、善属文、能清言”。西晋灭亡后,随父与北方士族名门南迁,定居山阴。许询不愿受到任何束缚,整日与一批有声望的名流饮酒赋诗,晋简文帝人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许询与当时的谢安、孙绰、支遁、王羲之、刘真长等人过从密切。由于北秦苻坚强盛,西晋南迁为东晋,淝水之战前夕,名门望族顺势南迁,南方文化开始兴盛。不久,东晋名门望族谢安、谢玄定居上虞,王羲之定居越州,许询定居在当时湖泊密布、一片郁郁茂林的永兴(今萧山),筑室西山与北干山之间。萧然自致,自号其岫为萧然山,可谓也是萧山的来由(中国历代名人大传记载)。
自此许询便开始好道,喜欢研究黄(轩辕氏黄帝),老(老子李耳)的学问;后又崇禅(静虑)和当时高僧支遁接席讲经。还邀请好友王羲之常常一起出游,踏遍浙江名山大川,悠乐山水。其中永和九年王羲之撰写《兰亭序》时许也在坐。许氏故居即今萧山境内祗园寺。百乐山、仙人洞和山下的玄度岩(都在今楼塔镇境内),是许询当年隐居,烧药炼丹的所在。唐代大诗人王勃山亭序云:永兴新郊许元度之风月,谓此也。又按县北干山下,有许询园,图经云:询家此山之阳,故其诗曰:萧条北干园景也。《太平寰宇记》又县西南八十里有许询幽居之所,元朝诗人徐天祐题许询旧园诗云:“高栖不受鹤书招,北干家园久寂寥,明月室怀人姓许,故山犹是岫名萧。”名句留传至今。

回复收起回复

4楼2010-08-03 17:29

举报 |个人企业举报垃圾信息举报

我也说一句

先贤们的精神是华夏的民族精神,他们生平的业绩是中国的优秀文化,同样也是萧山人民永远学习的风范。
一、卧薪尝胆
勾践(前497—前465),又称菼执,是春秋后期越国的国君。父名允常,他的祖先,相传是禹的后裔,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
春秋时期,越国古称大越,地处东海之滨,有渔盐之利,境内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物产丰富。越王勾践任用文种主管内政,范蠡主管军事,使越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军事力量也不断增强。萧山属越国疆域,而且是越国的西北大门,战略要地,吴越屡次战争,大多是在萧山发生或经过萧山。由于是越国军港,所以勾践对萧山非常重视,自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接位以后,时来萧山巡视,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勾践常在长山种荏,荏是一种草木植物,叶苦,故长山又称荏山,今长山脚下尚有一村用荏山之名。
从历史资料中查阅到,先后七次大的军事活动中,越出兵伐吴及北上争霸共有八次之多,吴越“夫椒之战”中(今江苏吴兴),越军大败,勾践求和,并携妻赴吴为人质。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在吴国那些日子,他每天吃饭时都要尝尝挂着的一颗苦胆,晚上在柴草堆上枕戈而卧,苦心焦思,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典故,今湘湖老虎山洞有尝胆亭遗址保存。两千多年以来,勾践这种卧薪尝胆立志复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奔竞不息,奋发图强,从围海造田和发展经济中体现了出来,衍变为今天的萧山精神,是有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传统,这就是中华民族之魂。
周元王三年(前473),勾践接到西施等提供的情报后,勾践集中优势兵力数万,众志成城。此战吴军大败,死者不可胜计,落得吴国太子被杀,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勾践灭吴后,引兵北渡淮河,迁都琅玡(今山东胶南县琅玡台西北),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与齐、晋各国会盟,献贡周室,周元王亦使人向勾践赐胙,封其为伯。勾践于是号称霸王,也是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是萧山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文化之一,又是湘湖文化的重要篇章,也是萧山旅游的根本源泉。
二、萧山文化之先河——许询
许询,字玄度,号征君,东晋高阳(今属河北)人,后居萧山,为萧山许姓人的始祖。询父名许归,字仲仁,从晋元帝司马睿过长江,任会稽内史。有四子,许询排行第二。
许询为东晋初颇有名望的处士。“有才藻、善属文、能清言”。西晋灭亡后,随父与北方士族名门南迁,定居山阴。许询不愿受到任何束缚,整日与一批有声望的名流饮酒赋诗,晋简文帝人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许询与当时的谢安、孙绰、支遁、王羲之、刘真长等人过从密切。由于北秦苻坚强盛,西晋南迁为东晋,淝水之战前夕,名门望族顺势南迁,南方文化开始兴盛。不久,东晋名门望族谢安、谢玄定居上虞,王羲之定居越州,许询定居在当时湖泊密布、一片郁郁茂林的永兴(今萧山),筑室西山与北干山之间。萧然自致,自号其岫为萧然山,可谓也是萧山的来由(中国历代名人大传记载)。
自此许询便开始好道,喜欢研究黄(轩辕氏黄帝),老(老子李耳)的学问;后又崇禅(静虑)和当时高僧支遁接席讲经。还邀请好友王羲之常常一起出游,踏遍浙江名山大川,悠乐山水。其中永和九年王羲之撰写《兰亭序》时许也在坐。许氏故居即今萧山境内祗园寺。百乐山、仙人洞和山下的玄度岩(都在今楼塔镇境内),是许询当年隐居,烧药炼丹的所在。唐代大诗人王勃山亭序云:永兴新郊许元度之风月,谓此也。又按县北干山下,有许询园,图经云:询家此山之阳,故其诗曰:萧条北干园景也。《太平寰宇记》又县西南八十里有许询幽居之所,元朝诗人徐天祐题许询旧园诗云:“高栖不受鹤书招,北干家园久寂寥,明月室怀人姓许,故山犹是岫名萧。”名句留传至今。许询接近晚年,与王羲之、谢安等相约去四明山区的剡溪深谷隐居,萧山的家宅,全部舍宅建塔为寺,他是萧山第一个作出此高明之举。今城区西河路东侧,体育路西端北面,是东晋文宗许询舍宅所建寺院,初称“崇化寺”。据南宋《嘉泰会稽志》载:东晋咸和六年(331)许询舍山阴,永兴二宅建寺,永兴(即萧山)取名“崇化”。唐会昌(841-846)时寺废,北宋建隆元年(960)重建。宋治平三年(1066)改名“祗园寺”沿称至今。祗园寺是萧山历史上最早的寺院。千年古刹、历史悠久。也是许询为萧山的古文化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三、萧然梦笔传文化
江淹 (444—505)字文通,南朝文学家,萧山江寺和梦笔桥的建造者。祖籍济阳兰考,(今河南兰考)祖父南朝宋时任县令。父江康之南沙县令。江淹自幼聪颖,6岁能诗,少志以汉时司马相如为榜样,勤学上进。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以养母,孝闻乡里,且留情文章。
由于江淹青年时代才华出众,消息传到南朝(宋)建平王刘景素处,刘很是欣赏江淹才华,二人谈得十分投机。随即,刘景素提拔江 淹做了南兖州的一名官员。不久,南徐州开科考试,江淹高中第一名,从此,江才子名冠江南。
(齐)高帝萧道成拥兵自重,灭宋后自立号齐,聘请江淹做史官,专职编写历史。一次,襄阳古墓中发掘出了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简。竹简上刻着文字谁也认不出来,传请江淹,江淹一看就认出竹简系周宣王时候的事情记录。如此,江淹的名气便越来越大。江文通才冠江南,名振朝野,自然官运亨通。但年幼时虽有壮志,文章却也平平,常有举笔难书下文。某日夜间,梦见一白胡子老者赠送他五彩神笔一支,醒来果有神笔一支在床头,据史料记载此老者是郭璞,他是能知过去未来事的预言家,与后来唐代袁天罡,明代刘伯温一类的人物。说也奇怪,江淹自得神笔后文思大进,仿如满腹经论,才华横溢,题词作诗信口吟咏,撰写文章洋洋洒洒,故有江淹江才子“梦笔生花”的故事,时称“南朝文豪”。某日复又梦见老者收回神笔,当然江淹年事已高,此后,江淹文才大不如前,诗文平平,这“江郎才尽”的传说流传于萧然。
江淹是南朝文毫,且有传奇色彩,思想一世富贵和才华与梦笔有缘,遂决定建造梦笔桥一座,以志传世奇事。萧山梦笔桥建于南朝、横跨萧绍运河贯穿南北(478-482)。为石质拱形单空桥,以平整条石并列砌筑。桥高3.5米,宽2.5米,长14.5米,桥面平直,两端各有石踏蹬六级,桥的两边均有石护栏。桥上清风拂垂柳,桥下清波向东流,江公为我们留下如此文采风雅的梦笔桥。难怪宋代大诗人(萧山华氏的始祖)华镇情不自禁诗题《梦笔桥》“绿波照日晴无奈,碧草连天恨未消,欲向梦中传彩笔,柳丝低拂曲栏桥”。
江淹在文学著作上有《自序传》称凡10卷,《隋书·经籍志》著录9卷,另有《后集》10卷。今存《江文通集》已非《隋志》原本。另有乾隆年间刊本《醴陵集》。注本有明代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等书籍。南朝大文豪江文通为祖国和萧山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江寺和梦笔桥的文化遗产犹为珍贵。

 

dnsn(2014-11-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