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诗人和大书法家贺知章
距今1260多年前,在浙江杭州萧山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名贯古今,声扬海外,他就是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人亦尊称他为贺监、贺公、贺老。浙江永兴(今杭州萧山)城西湘湖南文笔峰下人。唐证圣(武则天年号公元695年)为进士,殿试为出类拔萃科,名列前茅。也有资料说他高中状元,是萧山历史文官应考之最。后升任太常博士。开元十载(722),入丽证书院,参加《六典》等修撰。开元十三年(725),为礼部和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唐玄宗李隆基皇帝降诏任命为太子宾客(即肃宗的老师)、正授秘书监,官阶为正三品。天宝三年(744)以“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回乡思家桥”的荣誉告老回乡,荣归故里。贺知章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贫寒,但他幼小聪颖懂事,勤奋好学,几年苦读,就能工诗文、善书法,其草隶尤为精绝。学识渊博为当世称重。步入官场后他与李白、苏晋、张旭、王琎、焦遂、李适之、崔宗之时常饮酒赋诗,号称“醉八仙”。贺公的诗词都显示了当时的情景、地点、人物等实际情况。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咏柳》亲切感人,深受后人喜爱,特别是《回乡偶书》情真意切。贺老所作的五绝《春兴》:“泉喷横琴膝,花黏漉酒巾。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此诗深得日本人民喜爱,前被流失海外,今已回归收藏。《唐代文学史(上)》都认为,贺知章是“得盛唐七绝风气之先的作家”。又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善书草隶,《述书赋》称贺公的草书“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就。”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下》中把贺知章归入“能品六十六人”之中。诗人刘禹锡在洛阳洛中寺北楼,看到贺老壁上的笔迹,赞叹不已,并题诗一首:“高楼贺监昔曾临,壁上笔踪龙虎腾。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服膺。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贺公书法龙飞凤舞,翰墨如金,是惊世奇才。1958年初,毛主席对书法家、诗人贺知章也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今浙江绍兴城东南苑委山南坡飞来石上有贺公书写《龙瑞宫记》石刻传世。
唐天宝三年(744)正月,由于奸相李林甫,忌才霸道,把持朝纲,政治黑暗,86岁高龄的贺知章因生性旷达,不愿与奸相李林甫为伍共谋国事,请求告老回乡,到会稽司马府定居,后进镜湖修道。贺公是“五车学富”(德、才、廉、书、诗),“四代元老”(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德高望重,荣归故里。离京回乡时,受到唐玄宗最高待遇,皇帝、太子及文武百官在长安东门外长乐殿设宴饯行,并作诗和敕赐其镜湖一曲(一块地)。唐明皇赠诗: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又诗: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
仙记题金箓,朝章换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如此隆重,有史以来,实属罕见,就连奸相李林甫在这场面上也只得随流顺势地祝贺老:“入道求真侣,辞恩访列仙
至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流传千年。
五、贤良方正萧山第一个外交官
华氏先祖本姓子,(宋)戴公子食采于华,遂以华为姓。世代为宋卿。后迁居江苏无锡为盛族。再迁进越会稽郡。至宋代朝奉大夫华镇(宋代著名诗人),字元仁者,于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及第后,独爱萧山风俗淳厚,山水秀丽,举家迁居萧山渔浦,(今义桥镇民丰村渔浦街)为萧山华氏始祖,繁衍发族。萧山华氏世传:
第一世华镇、字元仁,官朝奉大夫。(宋代著名诗人)
第二世华初平,官枢密府君。
第三世华贞、华谅,官中书舍人。
第四世华洪卿、华和卿。
第五世华克勤,官山西布政使。
华克勤(1321-1397),字无逸,是萧山华氏的第五世祖,他品行端方,聪明好学,年轻时隐居延庆寺(位于闻堰镇凌家坞)苦读,后举贤良方正,方入仕为官。(见萧山县志稿)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要达到天下大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行政机构改革,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由中央统一负责。全国分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设云南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华克勤以“能直言极谏”,朱元璋令其出任山西布政使司。在任期时,他“宣教化,布威德”,“除奸去伪”,办了不少好事,能保一方平安,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之后,奉召出使日本国,是萧山第一个外交官。
六、大经学家毛奇龄
毛奇龄(1623-1716),字大可,号小毛生,又名毛甡,萧山城区西河沿人,故称之西河先生,俗称毛西河。他还用过很多名号,如齐于,秋晴等等……毛万龄是他的兄长。
西河先生出生于明朝末年,因受家庭熏陶,爱读诗书,学习用功。明亡后,与沈禹锡、蔡仲光等人在县城之南山上筑土室,读书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玄烨帝特召明代遗老的南北才子,开“博学鸿儒科”恩科,毛奇龄稳中博学,被授翰林院检讨,康熙钦命入史馆参与纂修《明史》。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会试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后因两膝肿胀,关节僵硬,行动不便,辞职归来,居杭州竹竿巷兄长毛万龄家,专心从事著述。康熙五十五年(1716)病逝,终年九十四岁,埋骨于萧山北干后浦摊。
毛奇龄自幼聪颖,以诗词名扬故里,人呼“小毛子”。他13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被视为“神童”。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有勤学苦读之心志,他五岁开始读《四书》,八岁通《五经》,每天晨光读到暮色,几年苦读几本必读之书已是能背一字不漏。但因家境贫寒,书籍不多,常向藏书较多的祁家借读,不论严冬酷暑都在坚持攻书,重点笔记,做到温故而知新。他每天作文可达一万字,写诗可达一千句。对后人学习知识成才之道有一定启迪的。
毛奇龄一生以辨定诸经为己任,着重研究经术,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能参入别家述说。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谈,讲求经世致用,反对朱熹理学,其《四书改错》即是对朱熹《四书集注》之击。他的《大学知本图说》《仲氏易》等著作,叙述其独到之经学见解。晚年曾作《古尚书冤词》8卷,进一步阐明他的治经思想。对地方志,毛也有著述,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萧山县县志刊误》3卷等等。此外,毛对音乐,文学亦有造诣,曾教授乐律,著有《竟上乐录》4卷,又好诗词歌赋,著有《诗话》8卷《词话》2卷。他一生著作甚丰,弟子们为他编纂的《西河合集》达493卷,其中文119卷,诗50卷,词7卷。著名的《四库全书》就著录了他的著作52种,他还通晓音律学,善书画,山水,花卉,有《看竹图》珍藏于日本大坂美术馆,《墨荷图》藏于故宫博物院内。
七、一代史者 千秋神笔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萧山临浦人。自幼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素有“神童”之誉。清光绪十六年(1890),他14岁就中秀才。宣统元年(1908),33岁以优贡朝考入选,后分发福建候补知县。因不满官场恶习,数月后即称病回乡,在临浦戴家桥北堍达弄寓所——“临江书舍”开馆授徒讲学,从事演义创作。辛亥革命以后,应友邀请到上海会文堂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学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后在杭州、绍兴等地学校任教。
1916年至1926年10月间,蔡东藩用十年时间的心血和惊人毅力,先后写成《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和部分《民国演义》,共11部通俗演义,全书600余万字,计1040回,合称《历朝通俗演义》,自秦始皇时代到公元1920年间,囊括了2166年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尽载书中。另外还有《西太后演义》、《历朝演义》两部,总共撰写了13部演义,计724万字的通俗演义巨著。该书在史料上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在体裁上,保持了演义小说的特点,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其内容跨时间之长,人物之众,篇制之巨,实属世界罕见,堪称我国历史演义之首。被誉为“一代史者,千秋神笔”的近代司马迁。八、民族英雄葛云飞
葛云飞(1787—1841),字鹏起,又字凌召,雨田,祖籍萧山进化镇山头埠村人(今称云飞村),他出生在下级军官家庭,七岁进私塾,同时习武。嘉庆十九年(1814)应试,补本学武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考中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中武进士。历任千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先后在宁波、黄岩、温州、乍浦、瑞安、定海、以及福建烽火门等地水师营任职,镇守东南海疆16年。殉国后,谥“壮节”,诰授振威将军,追赠太子少保。同治十年(1871),加赠提督、建威将军。葛云飞佩带的两把宝刀,刻有“昭勇”、“成忠”,是以“持躬以正,待人以诚;任事惟忠,决机惟勇”,联以自勉。
葛云飞七岁便开始习武,到十六岁时,操其父用过的六钧(旧制30斤为一钧,计180斤)雕弓,连连发射,箭箭命中。三十一岁时,他用120斤的大刀挑起一抱粗、两丈长的一根大樑,显示了他深厚的武功和非凡的臂力。而他还不满足,继续苦练,和攻读书文,牢记岳飞“文臣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尽忠保国的精神,因此,葛将军是“武官不怕死”的典型。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他告别父亲亡灵回到镇海,提出“先言守,后言战”的战略方针。首先加强镇海的防御力量,然后会同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计划收复定海,重建防务,随时抗战。葛云飞与王锡朋、郑国鸿率领3千名将士进驻定海。葛云飞与将士们在东西两山头修建炮台,在城南沿海横筑长达5里的土城。由王锡朋驻守城西制高点晓峰岭,郑国鸿设防要隘竹山门,葛云飞自己坚守土城。从土城杀出二里地,准备登山时,被一颗突如其来的枪弹击中左眼,还迎面一刀砍来,他躲闪不及,被劈去右边半个面部,顿时鲜血直流。他忍着剧痛仍继续抗战,又连中四十多发枪弹,终因伤势过重,依崖身亡,壮烈殉国。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葛云飞著书有《全浙沿海险要图说》、《名将录》、《机械制药要言》,均为军事防务要旨。
“视死竟如归遇大节不可夺志,临难无苟免惟杀身乃得成仁。” 民族英杰,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