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7.5亿元,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37.4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44.5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25.6亿元,增长17%。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7年的38.4∶37.0∶24.6,调整为34.9∶41.2∶23.9,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第一产业。预计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08.4亿元,增长33.5%;工业增加值完成39.5亿元,增长21%。全年财政收入5.32亿元,增长21.47%,其中县本级财政收入4.088亿元,增长18.45%。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3647元,增长25.5%;农民人均纯收入4890元,比上年增加637元,全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全县县本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1家,新增13家,其中亿元企业9家,超千万元企业98家。全县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77.3亿元,增长41%,其中县本级45.8亿元,增长36.2%。工业投资明显加大,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7亿元,增长64%,其中技改投资11.93亿元,增长71.3%。伊岭工业集中区成为我县工业发展主要增长极,进驻集中区的137家企业已有106家建成投产,机械制造、建材、陶瓷、制药、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亿元,增长82.2%。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发放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生猪生产补贴等支农惠农资金7482万元,有效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积极实施“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武鸣示范区”项目,全县粮食总产量3.33亿公斤,油料总产量3.2万吨,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获得中央财政产粮、产油大县奖励。甘蔗产量202.38万吨,木薯产量33.68万吨(折干),水产品产量3.97 万吨,肉类总产量13.27万吨。生猪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全国百强县行列,再次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预计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88亿元,增长6.3%。
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我县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项目责任落实、协调服务机制,全年共组织实施重点推进项目148项,完成投资25.06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107.36%。其中,新开工重点项目81项,完成投资12.8亿元,完成计划的116.72%;续建项目67项,完成投资12.26亿元,完成计划的99.06%。预计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88亿元,增长30%。
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新成效。我县加强项目用地储备工作,完成平陆工业区、东江糖厂扩建等项目征地525.84亩,收回标营旧飞机场国有土地1393.7亩,有效解决项目用地瓶颈问题。以举办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参加南宁“两会一节”等经贸洽谈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对外经贸交流合作。抢抓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精心组织招商小分队先后到广东、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招商。全年共签订南宁赢创美诗药业有限公司年产600吨氨基酸衍生物和相关化合物、广西武鸣金孟锰业有限公司铁合金电炉技术改造、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丝绸生产等项目合同3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协议引资23亿元,增长24%;实际到位内资12.2亿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600万美元,增长30%,直接利用外资450万美元,增长72%。
第三产业发展良好。旅游业持续发展。花花大世界二期工程、财富大道等重点旅游项目顺利推进,全县旅游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全年接待游客201万人次,增长8.06%,旅游营业收入5500万元,增长5.47%,实现社会旅游总收入2.48亿元。房地产业稳健发展。开工建设全县第一批230套经济适用住房,启动城镇廉租住房建设,龙腾花园、凤起东方、中居·好人家等商住小区陆续建成,县城住房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全县房地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开发建设面积61.48万平方米,完成商品房销售18万平方米,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不断优化。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加快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电子办公自动化、电子监察系统和政府信息公开系统投入使用,机关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扎实开展全国第一个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推广应用试点工作,投入550万元为边远山区农户、学校等安装了1万套新一代农村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电力通讯、金融保险等行业健康发展。预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9亿元,增长26.5%。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组织实施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积极培植财源,挖掘增收潜力,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控制支出,全县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5.32亿元,增长21.47%,其中县本级财政收入4.088亿元,增长18.45%;县本级一般预算支出8.13亿元,增长21.0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