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洞文化
普定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安顺市
安顺风光
普定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新寨村穿洞寨后一座小孤山上,地处开阔的峰林谷地之中。据测定距今约16000年左右。自1978年发现,前后经1979年试掘,1981年、1983年两次联合发掘,获得旧石器材料一万余件,骨角器一千余件,人类化石头盖骨两个和部分头盖骨残片以及完整的下颌骨一个,上下颌骨残片、桡骨、胫骨各一段,单个牙龄多个、儿童头骨碎片40多块,同时获得的动物化石有13个属种。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集考古、科研、教育、旅游等诸多价值为一体,具有极富标识性的人文蕴涵,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定县正着力打造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集遗址景观、人文景观、文化科普、会展接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穿洞文化园区。
牂牁文化
牂牁古国在西南边地的兴起,史无确载。“牂牁”之名首见于《管子·小匡篇》。学者推断,其存在时间约与春秋时代相始终。牂牁亡后,夜郎继起。汉灭夜郎,以其故地置牂牁郡,治所即在今安顺城南七公里处之宁谷镇。
上世纪七十年代,宁谷汉遗址被发现,共分建筑遗址、陶窑遗址和汉墓群遗址三个部分。在建筑遗址和陶窑遗址上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钱币、铜器、铁器、瓷器、石器以及装饰品、陶窑、绳纹板瓦、筒瓦、几何纹砖等,其中包括“长乐未央”铭文瓦、木牍、木楔、五铢、四铢半两钱等;汉墓群遗址经1971-1998年先后四次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22座(尚有100余座墓葬还未发掘),出土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器、漆器等120余件器物和600余枚钱币,其中包括铁镜、摇钱树等珍罕文物。时代上限为西汉晚期,下限为东汉末期。墓葬文化特点与清镇、平坝等地的汉墓风格、出土文物一致,而此时期正是牂牁郡、夜郎县设置时代,没有明显的少数民族墓葬特点。1982年2月,宁谷汉遗址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