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仙居”创建的现实意义与路径探索 仙居县田市镇水各小学 万亚萍 摘要: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也一直是我们国家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面,以神山秀水著称,慈孝文化的渊源却颇为久远。本文通过分析孝文化的内涵、慈孝仙居创建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提出了实现“慈孝仙居”的途径和措施。“慈孝仙居”的创建对于增强我国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加强国家凝聚力、实现个人价值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 慈孝仙居 创建 实现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孝道的民族,也是一个以孝育德的民族。慈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慈孝不仅是自然的感情,而且被提升为重要的伦理原则,小至家庭关系,大到社会政治,莫不与之息息相关。 仙居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面,以神山秀水著称,慈孝文化的渊源却颇为久远。例如:朱熹二度送子求学、陈襄《劝学》传为美谈,王温升天、逢人说项耳熟能详。承接这一传统,如今,慈孝正引领仙居全县乡风文明,成为“精神富有、人文仙居”的首要内涵。历经数千年的流播发展,仙居慈孝文化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拓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弘扬传统慈孝文化的精神内核,对继承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完善代际人伦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建设效益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传统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躬行的。孝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恪守孝之礼仪。“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从甲骨文的字型上看,孝字的上部像个弯腰弓背、手拄拐杖、白发飘拂的老人,而下部像个双手朝上伸出,作行礼、服侍状的子孙。在先秦古籍中“孝”的原意为“奉先思孝”,“尊祖敬宗”。《说文解字》中对孝这样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所谓善事父母是指物质赡养和精神奉养两个方面。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诗句表达了当时孝的内涵,《诗经·周颂·载见》:“率见昭孝,以孝以享。”意为
祈求子孙繁衍的祖先祭祀。实际上孝养父母在先秦古籍中是用畜、养两个字来表示的。”第一个将养老之‘畜’‘养’字与事神之‘孝’字二义结合起来的人就是孔子。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后来孔子把孝的内涵总结为以礼制孝养父母、和颜悦色地孝养父母、以敬爱之心孝养父母、体谅父母所担心的事,就是尽了孝心。至此,孝思想的内涵被孔子由宗教祭祀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教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围绕这一核心内涵,曾子、孟子等历代儒家大师都不断地完善,丰富这一传统思想。直到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才使孝思想挂上政治色彩,被纳入封建道德体系中,并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等伦理关系。自此以后,孝忠思想成为历代封建政治统治的伦理精神基础。 在古代典籍中,孝文化是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在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实践中,许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简介。丰富和补充了孝文化的内容。所以,传统孝文化内涵可以概括为养亲敬亲、珍爱生命、尊老爱幼、承志立身、移孝为忠。 二、明确 “慈孝仙居”创建的现实意义 仙居县第十三届二次党代会的报告提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坚持以慈孝仙居创建引领乡风文明,不断强化慈孝创建的时代性、影响力和覆盖面。”创建“慈孝仙居”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积极创建慈孝仙居,打造中国的慈孝之乡,不断彰显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浙江最美精神在仙居大地上的实践和探索。新时期,弘扬慈孝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家庭和睦,维护社会安定。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是最小的社会政治单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通过家庭表现出来的。因此,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每一个家庭都能和睦美满,整个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当代社会的慈孝文化,具有人格平等性、义务并行的互益性,是子女孝、父母慈的有机结合。尊老敬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父母对子女也有慈爱与教育的义务。亲子关系是双向良性互动的,父母应以慈养孝,子女应以孝养。在互爱、互尊、互重、互敬的关系中,慈与孝才能有效运作,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和谐家庭伦理关系的形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