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以梁峁丘陵沟壑塬面为主的土石山区。县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川塬相间,山峦重叠,乡民村落建筑住宅绝大多数选择避风向阳,依山傍水,便于生活、方便生产的川道、山洼、河沟、平塬,打窑修屋居住。《余志》载:“房屋不求华美,率多比户而居。”塬面多以砖或土坯构垒为窑,上覆以土,间有瓦房,制作狭小;川谷率就土崖挖窑洞,前置窗以通气纳光。乡村居民皆喜独家独院,由数面窑房相连,或占一沟坡,或居一梁峁台地,一家窑房围筑土墙成一院落,一般农家父母与未婚子女饮食起居均在一室。宅屋种类有石窑、接口石窑、土窑、房、厦(一边单起脊)、平板房等。
解放前,除少数富户有较好的四合院、彩花石狮大门,门匾高悬,雕梁画栋,白灰粉墙,炕围油漆之建筑。农家居住多在依崖、傍山、平地深挖的土窑洞内,矮门方格窗,采光不足,空气欠通,土窑内加木拱箍或上犟木,防止塌块。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人民生活日渐提高,房屋建筑加快,除国家机关修建四明式石窑、砖窑及砖木结构房屋外,土窑洞渐次更新,“日”字小方窗改为园旋窗,独扇门变成双扇门,窑内采光条件得到改善。七十年代初,各村庄普遍建起仓库、饲养室、大队部、代购代销店、医疗站、学校等公用建筑。1976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生产队和生产大队掀起建设新农村热潮,拆除旧房屋,修建新房屋,但由于指导思想“左”倾,远景设计脱离实际,致使旧村没有改变,新村也未建起。1983年后,新建起的房屋绝大多数出售给农户或流动商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兴起了村村动土,户户建房热潮,过去的土窑洞被石窑、砖窑,或砖石接口窑所代替。八十年代初,修建石窑,大都求坚固、经济、实惠,用条块垒砌。1985年后,在坚固基础上,要求美观大方,端堑石出面,水泥或白灰灌顶、勾缝、一明两暗,留过厅,上挑檐,铺门台,粉刷墙面,水泥打地角线,粉抹锅台、坑围;还有少数用瓷砖贴锅台、炕围者,窗棂讲究宽大、古朴、新颖、美观,出现装板门,油漆成兰、黄、红褐等色,家户竟相攀比,更有修建起平房、2~3层楼房,宽敞明亮,落落大方,居住条件得到改观。
截止1994年全县村镇有房屋建筑593.5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10.2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31.64万平方米。年内农民新建房屋2.75万平方米。
土窑洞。
是宜川乡村居民古今建筑的主要形式,修建方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防火、防风、防盗,冬暖夏凉,保温性好,世代沿袭。土窑建筑一般造在背风向阳、近水、路通的地方,顺山势崖畔堑面打洞居多。土质通常为红胶土、白胶土、黑垆土、黄绵土。红胶土分布在山梁下沟渠边,土质粘性强硬度大,筑窑大而宽,最深的可达12米左右;白胶土分布在山梁和塬畔,性平、不易裂、耐风雨侵蚀,可筑较大窑洞;黑垆土分布在河道两旁,多属洪水淤积而成,湿时粘、干时硬,里面多夹有“料浆石”,具有胶泥土特性,宜修中型窑洞,但易受潮泛碱,窑面落土难修理;黄绵土分布广,含沙粒,靠山梁沟边皆是,土质粘性差,绵细松软,不宜修大窑洞,且不能一次修成。
修筑土窑洞选好地址,察看土质后,测面山、背山方位,动土日期,一般以座北向南,山势厚实为佳。动工前放炮竹、贴红贴,以求吉祥如意。
土窑洞的建筑程序,一般靠近山基或塬畔向阳处,先直线堑出窑面,大小以所要修窑数多少计算,通常以每孔宽3~4米,窑间距为3~4米,然后在窑面最低处开口;初开口较小,有方口、园口之分,由土质好坏决定。窑口同窑面呈垂直向深开掘,深度8~10米左右,高3余米,窑顶为扇形或锥形,待掘成“毛洞子”后,再细致修整成窑,然后用粗细泥各抹一遍(加麦草或石灰)。钻烟囱、盘炕、砌锅台、安门窗,用石板或木椽搭建窑檐,以防落雨保安全。土炕一般设在窗后也有改为窑顶炕的。炉灶传统为自吸式锅炕灶,锅台土炕连成一体,也有少部分用风箱吹的坑灶。门窗传统的为方窗长门,建国后门逐渐改为高1.7米,宽0.9米独扇或双扇。窗户少数为“日”字方格窗,光线不足,一般随窑大小设置成木条框结构的半园形大旋窗,中间留天窗(两扇小门)通风透光,开合方便。有能工巧匠者,设计各种新颖图案,雕制各种园、方、条不等而混为一体的窗框,表糊不同颜色的窗纸,鲜艳夺目。在乡村还有少数窑顶开有小窑或拐窑,放置粮食、蔬菜、杂物。
在塬面上多平地少沟畔的地方,开挖土窑。
泥基窑。
又名土基窑。主要分布在缺石少木的县城东北部塬面上。基本建筑材料是用湿土夯成的土坯子,或用麦草泥抹成的泥基块。建筑方式同砖窑基本相同,窑背上面多垫土夯实成脊,少有盖瓦者;远看象房,近看是窑。这种窑寿命短,常需维修。
接口窑。
土窑洞虽有窑檐,但经风雨剥蚀,窑面泥土流失,需经常维修加固。为节省财力,因地制宜,保持土窑洞的独特性能,在窑洞外口处接砌1至3米长的土基、砖、石窑面。现土基接口窑已绝迹,多用石块或砖接口。方法同筑石窑相同。它既能扩大使用面积,又起加固、防风雨侵蚀及整齐、美观作用。除土质差或窑面破烂者接口外,现一般在新建土窑同时接口成形,达到省工省时、省费用、美观大方作用。
石(砖)窑。
石(砖)窑的修建不受土质、地理位置的影响,凡有石(砖)或邻近石(砖)的地面皆可修建。石窑窑面用细錾凿或斜直条纹,白灰沟缝,其余用泥浆砌石。边腿一般宽1.3至1.5米之间,中腿宽为0.6米,窑口成拱型(有平顶和尖顶之分)。窑顶水泥封闭,坚固耐用。过去大都用石板搭成窑檐,现今改成砖砌檐头,窑内白灰粉刷,边角水泥抹面,造型美观,别具一格。
石板房和瓦房。
建筑数量不多,农村一般不作住室,多作牲畜圈或仓库。两种房屋的建筑结构大致相同,区别主要在屋顶用料,一为石板,一为青瓦。石板多来自河道山基天然石料,为人工起板,通常宽为2尺,长2.5尺,厚0.6寸;青瓦多为人工烧制,槽状、如砖大。结构以土木结构者多,也有砖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的;类型分为起架房和厦房(一边倒也叫一坡水),起架房一般都有大梁,分5禀4椽和3禀2椽两种;厦房不用大梁,一般都是3禀2椽。无论那种房屋,每间以3米宽,3.2米高,7米深居多。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c/06824478.htm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zgadc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zgadc
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zgadc
wiki词条:http://www.wm23.com/wiki/uc/82675.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