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年例,每年过年,就会少了很多乐趣吧~因为在东海岛,每个村的年例几乎都在春节期间,但是又不尽是同一天,所以我们可以把春节的行程节目排得满满的,大年初一,大姑妈所在的村庄年例,然后我们就会在拜年之后,过去姑妈家吃“年例”,所有亲戚相聚一起,玩游戏,聊天~等等,就是这样,几乎春节期间都会到不同亲戚家“大吃大闹”一场,为春节增加多份乐趣,为记忆填涂美好色彩。是不是会想要深入了解“年例”到底为何物呢?
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基本简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粤西地区的年例日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三天。亦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开展年例活动,时间多为一天,间有两三天者。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历史起源
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一说:据父老相传,茂名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据父老相传,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洗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洗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当地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洗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洗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分布地区
在粤西,有年例这种风俗习惯的地区主要有:茂名(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和化州市以及湛江市、雷州市、吴川市一带。
时间分布
在有年例这种风俗习惯的地区主要有:茂名(现管辖茂南区(旧茂名县南部镇地区),茂港区,电白县,年例高州市(旧茂名县的茂中、茂北地区),信宜市和化州市)以及旁边的湛江(含吴川)一带, 和广西桂东南少部分地区:如,广西北流市南部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平政等乡镇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在广西北流南部乡镇中,中尤其是六靖镇的年例最为热闹、几乎每条街每村每组都有自己的年例!
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过完春节(旧年)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例如:中垌镇高佳村,第一次是正月初四,第二次是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这两次年例都要游神,在当地也是极有特色之一。
节日活动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一、游神
“摆宗台”是神游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上供桌。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茂名人无鸡不成席,自然也就无鸡不上供了。经过挑选取和煮制的一只只鸡,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的。鸡的嘴里总要衔着一个利事袋(相当钱袋),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的。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神将要莅临的方向。除了鸡以外,酒、肉、鱼、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要拿来给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其他供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磨盘。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展开,一挂一挂地接在一起,连成几十丈长年全村人的同心结,和驱魃迎神的红色的阵。
每个地方的游神时间一般都是年例当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尽相同。而游神的队伍,是正月初(年例前),村民们通过抽签等各种方法组成的。有负责担彩旗的,有负责抬鼓,有负责敲锣打鼓的,还许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萨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认为的幸运儿,因为大家都相信抬菩萨来年会得到菩萨的保佑。
年例活动
二、贺丁
贺丁俗称“点灯”。这个习俗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体有不同做法,以下说的只是一种。当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间,该户村民就必须在该村注定地方(一般是村里的庙前)点一盏花灯,灯内并且要一直亮着长寿灯。而该户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而还必须在年例前一天在家里摆下“点灯酒”,宴请亲朋戚友。而点灯是仅限家里出生男丁,一旦家里生的是女孩则无需做以上事情。
三、宴客
宴客就是所谓的 “吃年例”了 ,这也是粤西人现在过年例的重头戏。宴请客人,这是年例活动中的一外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为神准备的丰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摆放了一阵以后,又拿回了家,经过一番深加工,摆到了餐桌上,让客人大食一餐。
年例请客没有走人情的目的;来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随着亲戚或朋友来了,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
我一直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在元宵节出生,而元宵节就是我老家的年例,所以,每年过生日,我都会觉得很幸福,有那么多的亲戚帮我庆生,有这么多的祝福,而且,因为要拜神,会有舞狮表演,最重要的是,有大餐吃!哈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