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降神——童子戏

家乡区县: 江苏省通州区

“唐朝遗留锣鼓响,锣随鼓隶乡人傩。”
童子戏,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以舞降神”巫戏演变而成。相传,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童子戏艺人信仰的祖师爷就是唐明皇。
南通,古称通州,约在一千五百年前成陆,至公元958年 (后周显德年间)始有建置,成陆之初,由于四面环水,荒凉贫穷,成了当时朝廷流放犯人之地。四方“流人”迁入,也把外地的巫风 (主要来自楚地)也带了进来。
至明代中叶以后,童子戏在民间已经十分活跃。据史料载,万历四十四年 (1616)城隍庙会上,“装饰诸魑魅魍魉之状,游行于衢市,易人於幽冥”。可见当时就有规模宏大的“童子会”了。
到了清代,童子会已遍及城乡,这在文人作品中时有描绘:“万宝秋成祝满仓,村村赛鼓觋巫忙。” (《海陵竹枝词》)
民国年间,巫人活动已由单纯的家庭祭祀、祈福消灾向民间戏剧活动发展,参加演出的巫觋动辄多人,观众成千上万。
1957年,南通地区成立了第一家童子戏剧团,并冠名“通剧”。至此,孕育了千年以上历史的童子戏正式“登堂入室”,成为江苏众多地方戏中的一个成员。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童子戏与本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相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间习俗,是目前我国傩文化遗存不多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戏剧“活化石”之美誉。
童子戏采用南通的方言土语,唱的是俚曲小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高亢粗犷,如泣如诉。童子戏传统剧用神话传说的形式,劝人为善,劝人孝悌,故童子戏艺人自称为“善行”。童子戏主要演出古装传统戏,主要剧目有《李兆庭》《陈英卖水》《秦香莲》《唐僧取经》《郑三郎》《九郎救父》等,其中有童子艺人自编的剧目,亦有移植其他地方戏剧目。
童子可分文童子、武童子两种。文童子以念唱为主;武童子的表演形式融杂技、气功为一体,惊险刺激。其传承主要有师徒相授及家族传承两种。家庭传承中具有代表性的为刘桥镇胡玉龙、胡松山、胡夕平祖孙三代,胡氏系杂技世家,在童子戏中融入杂技等高难度表演动作,增加了观赏性。
坚持“不变种源的基因传承”的前提下,通州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注重传承创新,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童子戏”的原生态、现时性、完整性。
2004年10月童子戏作为中国傩戏的代表赴韩国参加了亚洲传统艺术节和第八届东洋艺术节。 2008年5月,再次受邀赴韩国晋州参加东亚西亚面具舞庆典,使这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2008年6月,经通州区文化馆申报,“童子戏”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 2008年,通州区成立了通剧剧团,每年由政府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以继承和保护地方传统戏剧,发展和繁荣地方文化。童子戏艺人胡夕平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其子胡德新(现为专业童子戏艺人)被列为第一批南通市级非遗传承人,四安通剧团团长丁杰君被列为第三批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

来生还做兵库北(2014-11-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