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一个因修建铁路而形成的近代城市,虽然仅有100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具有特殊的历史,而形成了哈尔滨所特有的文化,就是中西文化、多民族文化的汇合。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浪漫的建筑,迷人的冰雪以及人文景观、生活习惯。据考证,“哈尔滨”源于女真语“哈尔温”,意为“天鹅”。金代起,人们就在哈尔滨这块肥土沃野中繁衍,到清朝中叶后,逐渐形成一个依江傍水的村落。甲午战争后,沙皇俄国借机向远东扩张,迫使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取得了在我国东北的筑路权,开始修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西起满州里,东抵绥芬河,在哈尔滨向南直达大连,总长度2135公里,1897年8月27日,开工典礼在中俄边境的三岔口(我国境内,现属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举行。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形成一个纵横东北的丁字型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改变了哈尔滨的命运。尤其是30年代起,曾有30多个国家的侨民在这里工作生活,有16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总领事馆、领事馆和代表处。这里面既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也有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当时哈尔滨独特的人文景观。不仅仅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多的则是融入了当地的习俗之中而传承下来。譬如蜚声中外被称为勇敢者运动的哈尔滨冬泳,其源起即是俄侨巴斯特教派的洗礼方式。再如教堂婚礼,当年时髦的华人也追逐其列。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最直接的见证,百年哈尔滨凝聚了人类历史几个甚至十几个世纪城市建筑文化精华。
1903年建成的哈尔滨老火车站,成为这座城市一处建筑的经典,1959年拆毁。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和南岗区交界处的霁虹桥。始建于1904年,原来只是一座木制结构,后1926年由俄罗斯人符·阿·巴利主持设计修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所以取名为“霁虹桥”,是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老先生取义于《藤王阁序》中“虹销雨霁”语句。该桥是一座典型的俄国式桥梁建筑。桥面呈弓型,中高而两端低,全长40米,桥面宽可并行4辆大卡车,分车行道、人行道。正桥的两端,有对称的塔式建筑。塔座为长方形,四周各有24个花环状装饰浮雕,其上各筑有两个较小的桥灯塔,桥头间带图案的铁栏相联结,整个桥梁显得雄伟壮观,是哈尔滨市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