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好人——李希友

绿”是国网绿,“舟”是铁皮船。在河北省宽城县潘家口水库,活跃着一支“绿舟”服务队。12年来,6条“绿舟”穿行在青山绿水间,为库区百姓排忧解难;12年来,9位农电工风里来雨里去,为村民服务不计回报。一叶叶绿舟、一条条小船,承载着温馨,承载着责任,更承载着诚信,驶向山村百姓家,成为潘家口库区十里画廊最美的风景。
清晨5点30分,窗外一片漆黑。李希友早已起床,在灯下认真抄写着购物清单。“都记清楚喽,可别给落下了,再多带上些钱。”一旁做饭的妻子叮嘱道。
今年49岁的李希友是承德供电公司宽城分公司桲椤台供电所的一名农电工,也是“绿舟”服务队的队长,他家住在潘家口水库独石沟乡燕子峪村。每月的1日、15日,李希友都要开着小船到镇上的供所里报表、交费。
“这活总得有人干,我们一直在坚守”
“突突突……”发动机清脆的马达声,划破了湖面的平静。“坐稳了,开船喽。”李希友搭乘同村的两位村民要到镇上看病,特意提早半个小时出发了。
深秋的库区雾气氤氲,湖面温度已接近冰点。李希友一只手打着手电筒,另一只手掌着舵,小船渐渐地向水库中央驶去。李希友说,行船最怕碰到大雾、大雨天气。有一次,他和同村的电工刘景辉到所里交电费,赶上了大雾,在湖上转悠了1个多小时,船也没走出几十米。
潘家口水库是滦河干流上游第一座大型水库。水库总容量29.3亿立方米,水域面积67平方公里,库区最深处达80余米。这里是引滦入津工程的源头,于1975年开始修建,每年可调节水19.5亿立方米送往天津、唐山,解决两地的工农业和城市用水。
1986年,库区通了电。随着蓄水工作完成,水位逐渐增涨,大部分的村民都移民搬迁走了,只有少部分人难离故土,分散居住在库区的沟岔里、山坡上。目前,环库区4万亩的大小沟岔里还居住着400多户、1600多人,靠网箱养鱼、山坡地种植维持生计。
从1999年开始,李希友、石洪福、胥荣彪等9位农电工担负起潘家口水库区域农村的抄表、收费和低压线路维护工作。他们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34岁,5人是共产党员。9个人分别居住在潘家口库区独石沟乡的6个村庄。
李希友家所在的燕子峪村是库区的中间位置。从村里到镇上有17公里,坐机动船需行驶近2个小时。同事胥荣彪住在库区的最深处,乘船往返一次60公里,单程也要走上3个多小时。如果赶上阴天下雨,花费的时间会更长。
库区的交通极为不便,船是村民通往外界唯一快捷的交通工具。因为居住的很分散,村里没有小卖部、信用社,村民购买日常必需品要到几十公里外的桲椤台镇购买。来回一次的船费在几十元左右,有时花费的路费比买的物品还贵。自从当上了农电工,9个人便开始帮助村民们无偿捎货。12年来,帮助村民捎些生活用品成了他们份外的工作。
时间长了,捎的东西多了,乡亲们都熟悉了9个人固定“进城”的日子,每次大家都会提前把要买的物品打电话或见面告诉他们。有时,村民只要看到挂有“绿舟”字样小旗子的机动船经过,也会给他们打电话捎些东西。李希友说,每个村民买什么东西,用多少钱,9个人都会详细地列好清单,从针头线脑、柴米油盐,到种子化肥、冰箱电视,每次他们都会让乡亲们满意。
潘家口库区水域辽阔。李希友说,夏天,太阳把铁皮船烤的都烫脚,湖水湿热的温度蒸的让人难受。每年夏天,他们的皮肤晒得掉好几层皮;冬天,湖面结冰了,他们只能在冰上骑摩托车或划着自制的“冰车”去抄表收费,摔跟头是常有的事,队员们的身上经常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掉进冰窟窿的事每年都会发生。老李说,最危险的季节是初冬和初春,似冻非冻的冰面,既不能走船也不能滑冰车,走在上面心惊胆颤,不知道哪一脚踩空就会掉下去。队员们每次都拿着一根木棍,试探着前行,以保证安全。
因为生活和环境所迫,库区很多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现在辖区内6个村里居住的70%都是上了年纪的。李希友说,“绿舟”服务队的9个人都有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可他们一个也没离开。他说,库区懂电的人本来就少,如果他们再出去打工,电上有了啥毛病,村民就更不方便了。于是,9个人一直在坚守。

“草根好人”李希友

“乡亲们信任咱,帮点忙不算啥”
两个小时后,船停靠在桲椤台镇2号码头,李希友和同行的乡亲订好了下午返程的时间。随后,老李到供电所提交抄表数据。过了一会儿,服务队其他8名成员也陆续赶到了,大家办理完主要业务,便开始帮助村民们采购。
几个人走进经常“光顾”的一家超市,按照清单明细精心挑选着物品,他们要买的东西还真不少。
刘景辉要买洗衣粉、饮料、白酒,刘宝朝要买方便面、卫生纸、色拉油,徐海成要买点心、田字格本、灯泡……
经过一翻讨价还价,胥荣彪买了7袋大米,每袋省下了5块钱。胥荣彪说:“库区村民的生活不太富裕,既然乡亲们信任咱,咱就得精打细算,把好事办好。”
买的次数多了,哪家的货品质量好,哪家的东西更便宜,他们9个人都了如指掌。有时,为了买一件小东西,几个人也会连着转上好几家,和商户“砍价”。如今,镇上的商户没有不认识他们的,而且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超市老板马金芹说:“只要是‘绿舟’服务队这几个人来买东西,都会给批发价。他们几个一直在为库区的村民办好事,坚持了10多年,不容易啊!”
买好了日常用品,李希友和石洪福来到了镇上的邮政储蓄所。他们和这里的人很熟,石洪福将银行卡、身份证交给了柜台工作人员,取出了4万块钱。清点对数额后,石洪福在银行对账单据签上了姚桂全的名字。
“姚桂全是村里的养鱼专业户,和我非亲非故。他忙,走不开,每次都是我帮他取钱,有时三五千,有时几万元,一年算下来也得取个十几万,一次也没出过差错。”石洪福一脸憨笑地说,“人家信任咱,把银行卡、身份证和密码都给我了,咱得好好给人家办。”石洪福一边说,一边把4万元现金装进了贴身的口袋里。
临近中午,9个人都购买完物品。简单吃过午饭,因为买的东西多,几个人花20块钱租了辆小货车把货物送到了码头。他们说,每次往返开船的油费和租车的费用都是自己掏腰包,大家住在一个村,乡里乡亲的,帮这点小忙不算啥。
刚刚装好货物,去镇上看病的村民也回来了。一叶叶“绿舟”顺风而下,向着家中的港湾驶去。随着马达声的渐渐清晰,村民们知道这是“货郎船”回来了,大家都赶到码头取东西。村里老人让捎的物品,队员们都会上门服务、送货到家。
“为乡亲们服务,我们很快乐”
在给村民送货的同时,9个人还会拿着公司给他们每个人配备的数码相机给乡亲们拍照。“活了大半辈子,还没照过这么好看的相片……对,这叫啥数码照片。”看到李希友给自己冲洗的大彩照,75岁的刘宝信夫妇高兴地合不拢嘴。
在库区的6个村庄,上到老人下到孩子,提起9个农电工,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76岁的周翠芹,老伴已过世14年了,这些年老人从没出山进过县城,日常生活所需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患病买药,都由“绿舟”服务队队长李希友帮忙。周翠琴说,这些人心眼好,从来不担心缺斤短两的,每月的低保金都是他们帮着领。
在外地工作的李长月说,自己的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多亏了他们的帮忙和照顾;住在贾家庵村的小学生张浩鹏说,每次从镇上的学校回家,都是电工叔叔把他们接回来。
十多年算下来,“绿舟”服务队给村民捎送的冰柜、彩电等“大件”物品也有几十件,小的物件不计其数。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绿舟”服务队一直在为村民服务。春天到了,他们帮着村民播种、施肥,修剪果树;秋天来了,他们帮着乡亲们掰玉米、打栗子、收割庄稼。村民们杀猪、宰羊、搭锅台、垒院墙这些小事也都是他们帮着干,一桩桩、一件件,百姓都记在心上。
76岁的李相福是独石沟村的村民,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俩口一直居住在库区,种植着责任田和开发的荒山坡地。2011年秋天,李老汉身体不适,眼看着丰收的庄稼不能收割,急的团团转。“绿舟”服务队知道后,李希友带领队员主动帮着李相福收割了庄稼。
“家里的米、面、农药、化肥,全是他帮着买,十几年了,就像一家人一样。”78岁的何玉兰指着李希友捎回来的“点心”激动地说:“他不仅帮我捎东西,还救过我的命呢!”
2006年农历三月初二,何玉兰老俩口准备到自己养殖的鱼箱内抓两条鱼给回家过节的孩子吃。没想到天冷路滑,俩人又上了年纪,同时掉进了50米深的水里,老伴被船扣在水底,何玉兰挣扎着大喊救命。抄表回来的李希友听到后,马上招呼人赶过去,把何玉兰老俩口救上了岸,直到他们完全脱离危险,李希友才拖着冻僵的身体回家。
“看到村民家灯亮着,我们心里特踏实”
村里每家每户都知道9个管片电工的手机号码,哪家的灯泡坏了,粉碎机不转了,电视不清楚了……,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打个电话,他们都会随叫随到。
刘玉娟是燕子峪村的村民,除了网箱养鱼,她家还养殖着二十多只山羊。每天,她都要用电动粉碎机加工饲料。2011年10月的一天,刘玉娟正在加工饲料,突然,粉碎机不转了。“二十多只山羊还等着喂呢?这可咋办?”想到这,刘玉娟拨通了李希友的电话。5分钟后,李希友赶到了她家。原来,由于粉碎机用的时间过长,漏电保护器接线柱接触不实。重新紧了紧接线柱的螺丝,粉碎机又转了起来。刘玉娟说,家里人都不懂电,平时接个电灯,换个灯绳,都是李希友帮忙。
2011年春天刮大风,李希友家网箱养鱼用的大绳子刮断了,他得到这个消息心里挺着急,在供电所办完事就往回赶,等到家一看,有七、八个人正忙活着,把绳子弄好了。李希友要请乡亲们吃顿饭表达谢意。村民们说,平时你们搭着柴油钱为我们捎东西、办好事,这些都是你们用真心换来的呀!
“绿舟”服务队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张相存曾开船送过病重的村民;李长久帮助村民运送装修材料;周俊全在冰上走2公里曾摔过14个跟头……
承德供电公司总经理刘晓辉说,“绿舟”服务队的精神是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电网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也是企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同的责任、相互的信任,让“绿舟”乘风破浪,一路前行。9位憨厚的汉子驾着一叶叶小舟,从此岸到彼岸,走过百里库区,走过春夏秋冬,无怨无悔。他们将方便留给了群众,将诚信送进百姓的心坎上。
2011年10月27日,新华社以《潘家口水库“新货郎船”:12载无偿“帮你捎”》为题,通稿刊发了承德供电公司“绿舟”服务队的事迹,后被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搜狐等多家媒体转载。
2011年10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又以《船上新货郎归来福满舱》为题进行刊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看到这篇报道后对报道提出表扬,指出这是一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上乘之作。
2011年11月3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走基层•劳动者》栏目,以“农电工——把诚信送到老百姓心坎上”为题,播出承德供电公司“绿舟”服务队的事迹,他们诚信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MENG(2014-04-2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