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孝本是赣南的历史名人,他学博行高,辞官不就,是北宋的一代名士。当年苏东坡经过赣州时,曾专程前往拜访过他,在官修的正史《守史》中,还为他立有一百余字的单项传记。阳孝本的故里上犹县安和乡莲花井村,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2公里。总人数11586人,耕地面积为5378亩,是典型的山区乡,林业资源丰富,盛产木材和毛竹。莲花井村就坐落在盆地之中,现居住着阳氏族人500余人。村中最醒目的建筑,是一栋有着高大封火山墙,按三进两天井布局的祠堂。祠堂重建于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是赣南阳氏族人的总祠堂。祠内原本挂有许多牌匾,但如今只剩一块刻有堂号“启胤堂”的木匾,孤孤单单地悬挂在正厅的横梁上。其余的匾牌散失于“文革”时期,但大部分都被村中的有识之士隐藏了起来,其是一块就是褒扬阳孝本德行的“南赣乡贤”匾。
阳孝本少时天资纯正、好学寡欲,年青时通晓四书五经。29岁时由右丞尚书蒲宗孟推荐为京都(今开封)上庠(大学)馆师、孝本专任教职、顿使文学文风一新,深受学生爱戴。因其看不贯京都官府与市民的生活,更怕卷进士大夫间新、旧法之争的漩涡,两年后,要求回归山里。蒲宗孟见其志笃执着,同意其归,问其有何所求。阳提出要买下国子监所有好书,终身为伴,蒲大喜,遂其愿望,购千卷书送其归,并赠阳临别诗曰:"收书万卷日沈酣,鲍谢篇章志更耽。不杂红尘来海上,却随明月入江南。家无四壁堪投足,郡有千山可结庵。至宣和壬寅年(公元1122年)无疾而卒,享年84岁,葬于通天岩西麓石穴。不少人缅怀他的功绩,将其住居辟为胜景,常有学者前往瞻仰,题诗于摩崖削壁中,后人把他的生平业绩载入《宋史·卷458隐逸》中,将其散见诗词整理成册曰《玉岩遗录》并赠匾称其为"南赣乡贤"。
阳孝本的先人世居北平,自唐代起,始祖阳城出任道州(今属湖南郴州)刺史,子孙遂在道州安家。阳城回传至阳范,范公因避乱而迁居江西吉州,范公长子定居吉州,次子阳模继续南迁,于唐末大中五年(851年)来到上犹莲花井村开基。阳模被尊为五世祖,他是赣南阳氏的开山祖。阳氏家族传至北宋阳孝本时,已是第11世,时至今日,阳氏家庭在赣南已有了第47代传人。阳氏家族的历史谱系完整、发展脉络清晰,具有极高的文史研究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