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过年习俗

家乡区县: 吕梁市临县

到了腊月末旬之后,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当然各地的习俗是不同的,在此首先介绍一下我们临县的习俗.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祀的习俗由来已久.灶君在夏朝时已经被民间所尊崇.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其“与其媚舆,宁媚与灶”的记载。先秦时期,祭祀位列“五祀之一”。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多达万千,民间俱敬之。后来简化统一,将二十三定为了传统的祭灶节日。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汤饭。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腊月二十四,俗称“扫尘”。民谚: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室内室外,房前房后,彻底清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迎新春。

腊月三十,俗称“除夕“。这也是过年期间最浓烈,最喜庆的气氛的开始。除夕,寓意月穷岁尽,除旧迎新。在这天的下午,人们会贴梗“演变而来。《淮南子》上说,桃符由桃木刻成,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旭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提笔在上面题写 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除夕晚上放烟花,吃年夜饭。爆竹,春节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凛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妖恶鬼。春节饺子讲究在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有“更岁交春联,贴门画。春联,由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刻成,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旭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提笔在上面题写 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除夕晚上放烟花,吃年夜饭。爆竹,春节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凛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妖恶鬼。春节饺子讲究在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有“更岁交子之意。这晚人们很少睡觉。一家人难得在一起,平时天各一方,自己忙自己的。在除夕人们都会在自己家里,陪自己的家人说话,闲玩······其乐融融。当然春节联欢晚会都会看的。小孩子也会穿上自己的新衣服显摆显摆。

正月初一,在这天人们穿新衣服,小辈给老辈拜年,老辈给小辈发红包。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狼嚎之声,以致也不成眠。这时,大将军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的战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两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当然在农村有大门大院,还会在门上贴“出门见喜”、“开门见喜”。在房顶上贴“抬头见喜”等等写满吉利词的四字小条幅。当然也有贴倒福字的,讨吉利曰:福到了。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始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正月初二,这里的人会上坟祭奠先祖,算是对祖辈们的怀念以及应有的敬意。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般初一到初四是不会出远门的,只有到了初五才可以。

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这天会有大量的人涌进县城,因为会有闹会子,大型灯会等活动。足以让人们玩的尽心而归。

网络营销李娜(2014-11-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