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小平同志在中山受访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1984年1月,我国开放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来到侨乡中山视察,下榻于开放改革后我国第一所利用外资兴建的现代化高级宾馆——中山温泉宾馆。“我从来不走回头路”这句经典名言,就是他老人家在登上中山温泉宾馆后面的罗三妹山时说的。
当时,我在《石岐侨刊》当主编,获知邓小平到中山的喜讯,觉得这是难得的宣传机会,却苦于无法取得具体资料,后来得知中山摄影艺术家何廉(已故)获准进入邓小平的住房拍了照片,我同何廉是老相识,就找他商量,得到他的同意,获取两张照片。
当时,国家对外开放仅几年,内外宣传有别,尤其是由于“文革”十年形成左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封闭僵化的体制和思想还没有完全消除,对于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问题,稍有差错,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慎之又慎。对于邓小平的到来,我们不敢大事张扬。几经考虑,决定将第一张彩色照片放在《石岐侨刊》封里,这是邓小平坐像,身穿中山装,满面慈祥,右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夹着香烟凑在唇边,面前桌上放着揭开了盖的茶杯。至于说明,既不能不写,也不便多写,特别是称谓,颇费推敲,当年侨刊对外宣传有不少禁忌。最后,说明是这样写的:“邓小平伯伯于1984年1月27日视察侨乡中山,是年80岁高龄,精神奕奕,身体健康”。
第二张照片安排在侨刊目录和鸣谢启事之后的第五页。照片是在会客室里拍摄的,有红木云石桌椅茶几和盆花,邓小平坐在中间的左边,马万祺坐在中间的右边,右边有杨尚昆,左边是霍英东。说明是“邓伯伯于今年1月28日晚在中山温泉宾馆会见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先生等”。
刊有邓小平在中山消息的《石岐侨刊》第三期稿件编排好后,急送市委宣传部审批,获准印刷出版。开放改革之初,国内的印刷设施还相当落后,而且没有繁体字印刷,为了适应对外宣传和华侨港澳同胞的需要,必须印刷繁体字。该期侨刊的印刷费用,是旅澳门的中山乡亲捐赠的,侨刊都在澳门印刷,校对往返,出入关口都要经过拱北海关审查放行,制度严格,手续麻烦。几经周折,终于印刷出版。
当时中山刚撤县建市,还没有自己的报纸,邓小平视察中山侨乡的喜讯,在中山来说,就只有向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发行的《石岐侨刊》独家作了报道。尽管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详细的文字报道,然而这消息在海外和港澳流传开去,起到了很好的对外宣传的作用,受到上级的好评。在广东省侨办召开的全省侨刊乡讯工作会议上,曾安排我作了发言。对于这次独家报道,我感到终生难忘。

小栋栋(2014-11-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