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下的英雄悲歌(一)

家乡区县: 范县

一部《史记》,洋洋52万字,刻画了无数风流人物,描绘了多少英雄豪侠。其中,有三首短诗,一直为后人反复传诵,广为流传。
曾记否,白衣如雪,北风猎猎,易水之畔豪迈悲凉,视死如归的慷慨吟啸;
曾记否,四面楚歌,兵临垓下,中军寨里霸王别姬,力拔山兮的英雄末路;
曾记否,衣锦还乡,功成名就,夕阳之下蓦然回首,孑然一身的孤独彷徨。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三首诗,文字虽少,却用一种极为感性的目光映射了荆轲、项羽、刘邦波澜壮阔的一生与那个英雄辈出、风起云涌的时代。
这三个人,性格迥异,命运的轨迹截然不同。如果用三个名词分别概括,那么,荆轲是壮士,士为知己者死;项羽是英雄,活的壮烈,死的慷慨;刘邦是枭雄,志在天下,冷酷狡诈。
然而,司马迁对这三个人的描摹,却集中体现了司马迁那种充满了悲剧感与陨落感的英雄观、人生观与时空观。
其实,在司马迁的笔下,没有确切的成与败、胜与负的范畴。项羽真的失败了吗?他虽败犹荣,无数的文人墨客,依旧为他的盖世英雄而神往感喟,为他的霸王别姬而怅然憔悴;刘邦就真的成功了吗?他杀韩信、杀彭越、杀黥布,削平天下,遂有四海。可他没有对手、没有朋友,与他终生为伴的只有无尽的权欲和野心。这样的人很可怕,也很可怜。
《史记》没有明确的成败,只有一种命运的悲剧本质。只是演绎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是以失败来演绎悲剧,如项羽;有的是以成功来演绎悲剧,如刘邦,因为成功的悲剧有时比失败更为复杂,一将功成万骨枯,此身高处不胜寒;有的是以喜剧演绎悲剧,如《滑稽列传》里的优孟、东方朔,用他们的嬉笑怒骂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酸。因为人生远比成败要复杂得多。
司马迁通过对他们命运走向的把握,实际上是为了宣泄自己生命中、命运中、气质中那浓郁的悲剧色彩。在《史记》中,无数的篇章都萦绕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苍凉。失败的英雄固然寄予了司马迁对命运的抗争与哀叹,成功的人物却也带着挥之不去的阴霾。
易中天在《品人录》曾对秦汉时代做出过点评,他认为,这是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个培育英雄的时代,这也许对弱者太过残酷,却是一个属于虎和豹的时代。到了汉帝国一统天下,汉武帝马踏匈奴,尽管还有英雄功业,却再无虎豹,最多只剩下狼,而且是披着狼皮的羊,是黄鼠狼。
因此我认为:从春秋战国到楚汉争霸,这期间所涌现的任务最能体现出司马迁作为一代“文雄”所推崇的英雄气质:积极豪迈,勇于建功,不屈不挠,无怨无悔。
同时,这些带有英雄气质的人,往往都具有悲剧的命运。从主观上讲,英雄本色通常也是一种悲剧性格;从客观上讲,也只有悲剧,才能将英雄的气质与魅力迸发到极致。所以,英雄的魅力在于悲剧,悲剧的魅力在于英雄。
从当时来看,自秦末以来直到汉初,中国大地战乱不息,狼烟四起,群雄逐鹿,血流漂橹,正是“天下苦秦久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充满了悲剧;
从司马迁本人来看,他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和屈辱,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忍辱负重、苟且偷生,这是何等的悲剧,又是何等的英雄!作者将自己的悲剧与信仰从卑贱的尘土中化为永恒的财富。因此,《史记》是一部英雄之书、悲剧之书,但同时也是一部信仰之书。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史记》的悲剧与《史记》的人物相辅相成,而悲剧和人物实际上都是为了写司马迁自己的抑郁不平之志。读《史记》,就是在读司马迁,在读他盛世中永远不变、茕茕独立的坚守。在汉武帝统一思想、万众钦服的时代,司马迁用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唱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以前的史书著作虽然也写到许多人物,但一般都流于片段,不够集中,而且人物往往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出现。
但《史记》以写人物为中心,也就是通过记录人物一生事迹来反映历史的进程,围绕着人物来组织材料和篇章结构,从而更充分、更集中地刻划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和命运,这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

因此,人是《史记》的主体,在司马迁的笔下,有六种悲剧性的人物。
社会大变革的牺牲者
(代表人物:商鞅、贾谊、晁错)
商鞅西入秦关,相秦二十余年,严刑峻法,大刀阔斧,收取河西,威震天下。却在孝公殁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处以极刑;贾谊的主张尽管在后来得到的实行,但司马迁以己之血液,注入他人之生命,将其塑造成怀才不遇、短命而亡的文人;晁错力排众议,主张削藩,忠心耿耿,鞠躬尽力,却成为“七国之乱”的牺牲品,朝服衣冠,腰斩于市。
显赫一时,但因自己的错误导致了悲剧
(代表人物:齐桓公、赵武灵王)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何其辉煌!却在“三小乱国”与诸子夺嫡的闹剧中暗淡地谢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灭中山,与秦国分庭抗礼,假扮使节,孤身入秦,可谓一世英雄,却因子嗣争位,围困而死,尸身俱腐,无人收拾。
为统治阶级建功立业但功高盖主
(代表人物:白起、韩信、彭越、黥布)
白起以怒海崩云之势,歼灭四十万赵军,直捣邯郸,却被范雎和秦王猜忌,夺去兵权,后来邯郸久攻不克,秦王不得已欲再用白起,白起却“宁受重诛而死,不做败军之将”,婉言谢绝,被秦王先贬后杀。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用兵如神,创立盖世功业,一代国士无双。却难免兔死狗烹之叹;彭越、黥布,楚汉枭将,为汉统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可他们却死在了刘邦的野心与吕后的权欲之下。
他们的结局都十分凄惨。刘邦曾许韩信“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刀剑不杀。韩信最终被吕后主谋,萧何设计,在长乐宫的钟室被竹片杀死。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彭越被贬为庶人,流放巴蜀,路遇吕后。一代枭雄,低声哀求,如丧考妣,却并没有换来她的同情,反而警示刘邦不要放虎归山,终致殒命;黥布被逼造反,但天时不再,兵败身死,为天下叹。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帝王的野心可以创造英雄,也可以毁灭英雄。像刘邦这样“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枭雄,是不会容忍其他英雄来分享他的江山,哪怕是一城一池、一郡一县。这也是英雄的悲剧。刘邦终结的,不仅仅是东周列国六百年乱世,更终结了一个英雄辈出、风雷激荡的时代。
以后纵使再有英雄,也不会有人喝彩。像曹操,文韬武略,超世之雄,力挽狂澜,傲立中原,却被骂为乱臣贼子;鲁迅一生为救国人之精神,殚精竭虑,却像秦宫里孤身行刺的壮士,寂寞地走完一生;就连司马迁本人,也是命途坎坷,屡遭不幸,若无《史记》,则埋没而不复见。
为了某种道义和原则而死
(代表人物:屈原、侯嬴)
易中天在《品人录》中曾评价春秋战国:“这年头,君王就像破鞋一样,不喜欢就扔掉,朝秦暮楚成了常事。”但是屈原,却为了忠义和理想,伏清白而死直,以身殉道,不仕二主。这样的人,莫说是顷襄和子兰,天奈其何?
还有侯嬴,信陵君相邀,他故意傲慢折辱,可一旦被引为知己,便设计窃符救赵,信陵君出发之日,他面赵自刎,一生相报。真正做到了“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他们的悲剧命运,是一种士大夫精神的代表,他们有自己的理念和生存方式,忠于君王,感恩戴德。我认为:这种“忠”,介乎于君臣和友情,才真正做到了至死不渝。可他们的君王却只是把他们当做自己进取天下的工具,利用他们成王霸之业,这也是中国的士大夫们永远的悲剧。
没有以身殉道,但一生悲惨,遭遇顿挫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受季氏排挤,仕途不顺。周游列国,没有一国国君重用他。孔子曾询问门下弟子对他学说的评价,子路、子贡都劝他降低自己的标准来适应“潮流”,只有颜回鼓励孔子坚持自己的主张。后来,颜回英年早逝,不久,孔子亦心碎而死。
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引用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幽兰操》。司马迁曾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茹茹(2014-11-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