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内蒙古土右旗特色

家乡区县: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建国前不久才统称二人台。早期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角色只有一丑一旦,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或梆子)。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舞蹈的身段也和秧歌大同小异。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民国以后,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在演出中,艺人们对二人台进行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从民歌中汲取素材,并加以改编,如《走西口》原来是以第二人称对唱的形式演出,改编后成为以第一人称进行表演,加进了情节和人物的小戏。随着二人台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在音乐唱腔方面,由原来的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发展为多曲联用;唱腔也出现了亮调、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简单的板式变化。在表演方面,根据剧目内容的不同,形成了载歌载舞的“火爆曲子”(又称“带鞭戏”)和重唱工、做工的“硬码戏”。二人台的舞蹈程式有“大圆场”、“大半月儿”、“套月儿”、“风旋门”、“里外罗城”、“药葫芦”、“搬门”、“天地牌子”、“大十字”、“蜂儿扑瓜”等。此外,旦角还有一种叫作“打闪”的舞蹈动作,即右脚别于左腿上,两臂画一弧形,身子稍斜下蹲。系在秧歌舞步基础上,吸收戏曲旦角“卧鱼”身段而创造,为其他剧种所罕见。旧时二人台演出有一套习惯,一般先由丑角上场说“呱嘴”(又称说“千克”),“呱嘴”都是第三人称的现成段子,由演唱者自由选取。然后通过问答的方式(称“叫门对子”)把旦角叫上场接演正戏。正戏的表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载歌载舞的表演唱,俗称“火爆曲子”或“带鞭戏”,如《打金钱》等,以抒情性的歌舞取胜。起舞时,折扇二人共同,霸王鞭系丑角专用,有时舞双鞭,分上、中、下三路套数,舞姿犹如蛟龙盘柱,上下翻飞。手绢系旦角专用。建国初期,二人台曾吸收二人转耍手绢的传统技巧,将手绢改为八角型,并发展为各种“出手”。不论哪种歌舞,都由慢转快,形成高潮后嘎然而止。另一种是以唱为主的情节戏,俗称“硬码戏”。其中也有一些采取跳进跳出方式表演,如《走西口》、《下山》、《小放牛》、《打秋千》等。这类戏表演比较接近生活,但也有一些虚拟、夸张的动作。如旦角的摸鬓、走碎步、开门、关门;丑角的出场亮相等。唱词、数板、完场诗、道白中的“串话”,都讲究合辙押韵,因完全用当地方言,故与普通话的声韵不同。分为中东、衣齐、江阳、灰堆、尤求、波梭、川板、言前、姚条、发华、出入(入声字)和小字(小人辰儿、小言前儿)十二道辙。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常用比兴手法,形成的曲调、唱腔、别有风味。在服饰方面,由于艺人经济条件稍有宽裕,添置了一些质地较好的行头。尽管二人台艺术上有了很大发展,但作为一个剧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提高它的艺术表现力。
关于二人台的形成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内蒙古西部土默特旗一带,在蒙汉民歌和曲艺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民间社火中的汉族舞蹈,创造了一丑一旦,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取名“蒙古曲”;一说它是由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曲艺打坐腔结合秧歌中“踢股子”等舞蹈动作,发展而成。之后,由山西逃荒的难民传到内蒙古西部,又吸收了蒙古族歌曲而进一步成长起来。二人台最初只是农民在劳动余暇自我娱乐的一种化装表演形式。清末民初,内蒙古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了职业班社,一般每班五至七人,剧目逐渐丰富,表演日益提高,开始由表演唱向代言体民间小戏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内蒙古与河北张家口地区交界的商都等地也出现了东路二人台的职业班社,有的班子多达十几人。初步有了行当之分,除净、末角外,又发展了其他行当。表演方式已突破了“抹帽戏”形式,由多人饰演不同角色同台演出。同时有少数剧目还加进了武打。音乐、唱腔也有所创新。过去多是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后来则根据剧情,配以多种曲调。有的唱腔向板腔体式发展。东路二人台在建国前没有女演员,西路二人台,则早在职业班社出现前,就有土默特在旗老艺人荣双羊和他的儿媳计子玉,岳石匠的女儿梅女子以及丁喜才夫妇同台演出过。直至1946年,计子玉收女徒班玉莲,才成为二人台第一代职业女艺人。建国后,二人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的河曲、阳高、大同,河北的张北、沽源、尚义、康保以及陕西的榆林、府谷等建立了二人台专业演出团体和培养二人台演员艺术学校。仅内蒙古西部就有专业剧团五个,以演二人台小戏为主的乌兰牧骑二十六个,此外各地还有许多业余剧团。
二人台是内蒙古的地方戏,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区、半农牧区。其传统艺术形式多以生、旦二人同台表演,同腔同调。其表演形式有民歌对唱、硬码戏(以唱功见长,如《走西口》、《小尼姑思凡》等),带鞭戏(载歌载舞,如《挂红灯》、《打金钱》等)。有以笛、四胡、扬琴为主的出场伴奏乐器和鼓、锣镲为主的武场伴奏乐器。二人台同时流行于晋北、陕北、冀北(张家口地区)、银北(银川北部)等地区,其覆盖面达90多个旗县、1 500多万人。2006年,二人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此,这一民间艺术进一步得到各级政府并有关文化单位的重视与发展。二人台是内蒙古的地方戏,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农区、半农牧区。其传统艺术形式多以生、旦二人同台表演,同腔同调。其表演形式有民歌对唱、硬码戏(以唱功见长,如《走西口》、《小尼姑思凡》等),带鞭戏(载歌载舞,如《挂红灯》、《打金钱》等)。有以笛、四胡、扬琴为主的出场伴奏乐器和鼓、锣镲为主的武场伴奏乐器。二人台同时流行于晋北、陕北、冀北(张家口地区)、银北(银川北部)等地区,其覆盖面达90多个旗县、1 500多万人。2006年,二人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此,这一民间艺术进一步得到各级政府并有关文化单位的重视与发展。
二人台产生在内蒙古。这个说法首先从名称上讲就不严密。今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47年5月1日诞生于王爷庙(今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时称内蒙古自治政府。其时辖境为今之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以及赤峰市部分地区。1950年12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1954年3月6日撤销绥远省建制,与内蒙古自治区合并。绥远省则成立于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如前述“绥远”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绥远建城后清政府赐名。时清政府设全国为13省(民歌有: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茵茵的彩,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惟有那个蓝花花好),时绥远城将军为全国13个将军之一,系二品大员。主要节制边关军政等方面的事务,不管理州府县或盟旗民事。民国3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绥远始“独立办公”,统理军、政、民事。但当时还不是省级建制,类若今天的“特别区”或“开发区”。二人台的幼年与童年,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时期称为绥远或绥远省,不称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在它的“童年”小曲儿坐唱和“少年”打玩艺儿时期,如前述,是在由山西省管辖的归绥六厅或归绥道产生的。当然,这里应特别加以说明的,就是当时实行的是“蒙汉分治”的政策。如前述,同是这块土地的人民,蒙古族归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管理,乌伊两盟隶属理藩院管辖;而汉人则由山西省节制的归绥六厅管理。还有东路二人台流行地,清代称朔同府,包括宁远厅、丰镇厅、集宁、卓资等地,均以晋籍移民为主要移民。部分地区(乌审旗南)属于陕西省榆林府管辖。至于内蒙古的东部区如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等盟旗,同属理藩院管辖,与山西省无关,那里有闯关东的冀鲁豫人,流行二人转,没有二人台。乌海市的乌达地区原为甘州、肃州二卫边外地,明洪武九年(1376年)立宁夏卫,后升为镇,辖今之海勃湾地区,隶陕西都司。清顺治元年(1649年),清廷把鄂尔多斯地区划为6旗,实行盟旗制,海勃湾地区隶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民国18年(1929年)1月,绥远省政府成立后,海勃湾归沃野设治局管辖。民国26年(1937年),沃野县划归宁夏,称陶乐县,海勃湾又归宁夏省陶乐县管辖。海勃湾、乌达地区的二人台时兴时衰,没有形成规模。2.二人台流行于绥中、绥西。绥中与绥西(即今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晋陕冀宁移民聚居的农区。世人每提到内蒙古自治区,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其实不然。昔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已随着人口的增多,因为沙化和被“垦荒屯田”,草场已大面积缩小并退化。真正的草原,只有位于今之内蒙古东部区(非二人台流行地)呼伦贝尔(市)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以及科尔沁草原,其余草原已不具规模,或小有规模,还有就是广袤的毛乌素沙地。根据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人口普查与地名普查来看,二人台主要流行于今之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原伊克昭盟)市和乌兰察布市(原乌兰察布盟)的农区。而这些地区的农民,百分之九十是晋陕冀移民。他们的祖辈北出塞外垦荒屯田,当时属于“前院到后院”,非跨省大迁移。坝上地区系察哈尔部(民国17年设察哈尔省,1954年撤省),属于本省农民“坝下移居坝上”。概上所述,二人台的形成,是由这些移民创造的。或者说,没有晋陕冀移民,不会形成二人台;没有当年的绥远这块土地,也不会形成二人台。
3.行政区划的变革。在行政区划未变更即未设绥远省之前,可以说“二人台是山西的,或陕西的”。但那个时期还不叫二人台,属于小曲儿坐唱、打坐腔,艺人的表演叫唱玩艺儿,团体叫玩艺儿班子。民国18年(1929年)1月1日设绥远省至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中间的20年绥远省政府没有把打玩艺儿或玩艺儿班子作为一种艺术去重视与发展。同样,山西、陕西、河北省也没有去重视这个艺术。当时作为二人台的雏形———打玩艺儿,还属于一个自生自灭的民间艺术,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无享誉一方的艺人,只是属于民间百姓聊以自娱的原始的艺术形态,或以“挖莜面”为业近乎乞丐的露演方式。只是到1951年绥远省民间艺人学习会期间,绥远省政府副主席杨植霖以省人民政府官方的名义作《二人台翻身》的报告(原文载1951年6月14日《绥远日报》)之后,才正式把这个艺术叫作“二人台”。二人台这个名称也才响亮地叫响于华夏大地。此前,任何官方文牍或团体文告,至今都没有发现有哪一家,有谁把这一民间艺术称之为“二人台”的记载。

温瞳soul(2014-11-2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